抒情類·語貴有情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情語也。后主直是詞手。又“平蕪盡處是青 (春) 山,行人更在青(春) 山外”,又“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此淡語之有情者也”。(王世貞 《藝苑巵言》)
【詞例】
踏 莎 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 《禮記·樂記》 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是我國最早對音樂產生過程中心物關系的理論概括,指出了詩歌、音樂的表現感情的特點,對音樂、詩歌藝術的產生作了唯物的解釋。魏晉南北朝的理論家,把詩從樂舞的合體——“樂”中分離開來,專從詩(文)的角度來作闡述。而自陸機“詩緣情”的新見后,沖破“詩言志”的樊籬,論情景的文字越來越多,踵事增華,至清人更有“情為主,景是客”(李漁 《窺詞管見》);“景雖好,一過目而已忘; 情果真時,往來于心而不釋”(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 《圍爐詩話》); 以至說 “詩以道性情,無所謂景也”(引同上);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人間詞話》)等等。詩貴有情,由此亦可概見。
王世貞稱李煜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為 “情語也”。無疑十分正確。不過任何佳句都須結合全篇方能真正見其妙處。“春花秋月”,景物何其美好! 此刻,身為階下囚的李煜之所感是:“何時了”。前四個字,它實囊括了往日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一切使人戀念的事物。而今呢?“何時了”!無時了也,不知何時才能了也。那一件一件撩人魂魄的事,浮漾心頭,再也沒有了結,沒有盡頭,更不知道有多少! 心物交融,不露絲豪痕跡,完全臻于化境了。接下來,一個“又”字,表明冬去春來,轉眼就是一年,昔日為一國之君,今為階下囚,能無感慨!?于是感情的潮水沖決封閉已久的閘門:“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一如 “春花秋月”,景物何其美! 但即使 “猶在”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人情世態,已非往昔,對這位亡國之君來說它在,卻也如同不在了! 心與物融,情與景洽,感慨曷深! 終至不可收拾。最后直逼出痛徹肺腑的萬古悲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在李煜或前或后都有以流水喻愁情者,但誠如喻陛云所言:“不若后主之 ‘春江’之字,真傷心人語也”(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歐陽修的 《踏莎行》 上闋寫在 “草薰風暖”的日子里,騎在馬上的人對“候館梅殘,溪橋柳細”的春景,不由興起 “迢迢不斷如春水”般的萬種 “離愁”。下闋是這位行人為遠別的女方設想: 此刻她該是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也為相思所苦。接著又勸慰她說:別上高樓去靠著那高高的欄桿癡癡地遠望,因為:“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這兩句一向被評論家贊賞,不過看法也并不盡同。楊慎稱:“歐陽公詞:‘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石曼卿詩:‘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歐與石同時,且為文字友,其偶同乎,抑相取乎”(《詞品》 卷一)。王士禎則曰:“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升庵以擬石曼卿 ‘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未免河漢。蓋意近而工拙懸殊,了啻霄壤。且此等入詞為本色,入詩即失古雅,可與知者道耳”( 《花草蒙拾》)。王的話有道理,一因詩直詞曲,后者更多一層轉折;“行人更在春外”,行人已經越過了春山,根本不可見,凄苦之情,遠超過詩。二因詞句輕徐柔婉,更細致地傳出了閨中人的心情。這種情況,猶如韓偓的詩:“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 《懶起》)與李清照的詞:“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一樣,詩平板,詞峭拔; 詩情淡,詞情濃,更好地刻畫出人的心聲。
范仲淹 《蘇幕遮》: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與歐陽修詞的結二句意思相同。明代卓人月曰:“ ‘芳草更在斜陽外’、‘行人更在春山外’兩句,不厭百回讀”(《古今詞統》)。這兩句都是想象,都情景相融,都是用的遞進一層寫法: 芳草綿延,直到天涯,它比斜陽更遠,斜陽已遠,何況芳草! 春山已遠,何況行人尚在春山以外! 情意深沉,含蓄渾成,所以深刻感人。
哲宗紹圣四年(1097) 歲初,秦觀自處州酒稅南徙郴州 (今湖南彬縣)。是年作《踏莎行》。“樓臺”,景象壯觀,但已為霧掩而不可見;“津渡”,可通向人生的旅程,或許會走出困境,但如今月色朦朧,也迷失不可見了! 故有“桃源望斷無尋處”之語。王國維謂“少游詞境最為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為凄厲矣”。(《人間詞話》)。一結感慨萬端,“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去”?郴江,即郴水,據《讀史方輿紀要》謂郴水在“州東一里,一名郴江,源發黃岑山 (即郴山),北流經此……下流會來水及白豹水入湘江”。這里特出“幸自”二字,即“本自”意。韓愈 《楸樹》詩:“幸自條條能樹立,可煩蘿蔓作交加”。詞曰: 郴江本應依郴山故土,何苦要遠流瀟湘去呢?這一來,無情的流水也似有了感知了!“為誰流下”云云,是詰問天地,還是自問,兩者似兼而有之! 抑郁、悲憤而又無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在“蘇門四學士”,蘇軾最善少游,二人“同升而并黜”。據說東坡絕愛這二句,自書于扇,及聞其死,嘆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沈雄 《古今詞話·詞辨》 上卷)。
王世禎稱李煜“問君”二句為“情語”,稱歐、秦詞“淡語之有情者”。溫煦論少游、小山詞亦云:“其淡語皆有味”( 《蒿庵論詞》),即語雖不事雕琢,而關鍵在“有情”。若論以上王所引句,并聯系全詞看,不妨亦可謂“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蕙風詞話》卷2) 也
上一篇:風格類·筆意幽冷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窅渺幽雋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