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類·換骨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山谷云:“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 ‘換骨法’。……”如鄭谷《十日菊》 曰:“自緣今日人心別,未必秋香一夜衰。”此意甚佳,而病在氣不長。……東坡則曰:“萬事到頭終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凡此之類,皆“換骨法”也。(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
【詞例】
南 鄉 子
蘇 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解析】 宋代江西詩派論詩,要求 “無一字無來歷”,提倡 “點鐵成金”,“脫胎換骨”之法。所謂脫胎換骨,就是根據前人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以推陳出新。這是一種以故為新化腐為奇的藝術創新。黃庭堅 (山谷) 是江西詩派的領袖,故言必不離“脫胎換骨”。詩詞本是一家,后人以江西詩派論詩之法移之論詞,固無不可。黃山谷說得很明白“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具體地說,在詩詞創作中,不是機械地襲用前人成句,而是加以變化改造,保留其內涵意義,這是值得稱道的一種藝術創造。
“換骨法”的名稱雖出自黃庭堅,其實這種藝術手法源遠流長。初唐劉希夷《白頭吟》 有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聯,感嘆人生之有限,宇宙之無窮; 其稍后的張若虛在 《春江花月夜》中則云:“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兩者意義相同,而文字各異。這就是 “換骨法”。隨著詞的崛起,以詩為詞的風氣盛行,許多詞家也多用 “換骨法”。蘇東坡的 《南鄉子》 即是一例。“萬事到頭終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即 “人生如夢”,“萬事皆空”的同義語,這體現了佛家思想在詞人心靈上的投影。由于變換了說法,就顯得新雅別致,綽約多姿。王國維舊藏 《詞辨》眉批云“溫飛卿《菩薩蠻》‘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少游之 ‘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雖自此脫胎,而實有出藍之妙”(轉引自滕咸惠 《人間詞話新注》),指出了脫胎換骨法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審美價值。
“換骨法”不是機械地模擬,也不是隨心所欲地添字減字,而是化用前人詩句之意,重新加以熔鑄。這符合繼承發展、推陳出新的藝術規律。任何一個作家,都是靠吸取前人的藝術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藝術細胞,從而蔚為大觀的。可以說,“換骨法”是借鑒前人創作經驗的一種手段。這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吸收、消化前人作品的精華; 二是對前人作品中的名句加以豐富、發展,創新,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為表現自己的思想服務。一個書法家學書的第一步是臨摹前代名家字帖,博采眾長,得其神韻,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那么化用前人詩句也是詩人、詞人的必由之路。唯宋代江西詩派講究“無一字無來歷”,才正式標舉 “換骨法”而已。
事實證明,成就最高的詞人也是最善于使用 “換骨法”的作家。蘇東坡在兩宋詞壇上開豪放一派,獨領風騷,其實他是化用前人詩句的行家里手。他的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結句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分明化用了唐詩人錢起 《湘靈鼓瑟》一詩中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據 《墨莊漫錄》卷一載,東坡在杭州與友人游西湖,坐孤山竹閣前臨湖亭上。”久之,湖心有一采舟,漸近亭前,靚妝數人,中有一人尤麗,方鼓箏。年且三十余,風韻嫻雅,綽有態度。二客競目送之。曲未終,翩然而逝。公戲作長短句云云。”較之錢起,他寫的是真人真事,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大匠運斤,斧鑿無痕,堪稱絕唱。再如他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了詩仙李白的詩句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前人評云 “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艇齋詩話》則稱:“東坡和章質夫 《楊花詞》云:‘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用老杜 ‘落絮游絲亦有情’ 也。‘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依前被鶯呼起’,即唐人詩云:‘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幾回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即唐人詩云:‘時人有酒送張八,惟我無酒送張八。君看陌上梅花紅,盡是離人眼中血’,皆奪胎換骨手。”可見蘇軾的奪胎換骨盡人皆知,也是他執牛耳于詞壇的重要原因。
運用“換骨法”貴在遺貌取神。如何換骨? 能否有出藍之妙? 全靠作家的藝術修養。同一名句被不同人所化用,會包含不同的意蘊。蘇東坡《水調歌頭》 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空靈蘊藉,不脛而走,一時詞家,多用此格。黃庭堅寫道:“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紅露濕人衣”,明顯脫胎于東坡。而元代趙秉文則云:“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兩者慘淡經營,詞句清新可讀。然而限于才力,他倆脫胎有術,換骨無方,終遜東坡一籌。
蘇東坡以詩入詞,以文入詞,縱橫馳騁,無事不可言,把脫胎換骨法運用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流風余韻,遠及數代。宋代以降,幾乎無人不用換骨法。有的甚至突破了文體的界限,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 中“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就化用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一名句。元雜劇及明清傳奇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舉不勝舉。尤其是一些成就卓著的作家都是運用換骨法的好手。事實證明,“換骨法”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將會從詩詞創作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上一篇:錘煉類·語奇而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創新類·脫胎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