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類·文前有文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稼軒《摸魚兒》起處從此奪胎,文前有文,如黃河伏流,莫窮其源。(梁啟超 《飲冰室評詞》)
【詞例】
蝶 戀 花
歐陽修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解析】詞以有言外言、意外意為上。而結尾有余韻之作多聞,開篇意不盡者罕見。有些詞卻正擅場于此,開端便出語不凡,意蘊無窮,令人索而不見其始,拍案稱奇。這就是所謂“文前有文,莫窮其源”的一法。傳為歐陽修所作的〔蝶戀花〕“誰道閑情拋棄久”便是妙用此法的詞中珍品。
這首詞寫一種揮之不去的莫名憂愁。這份閑愁綿遠無邊,全詞似從無邊意緒中截取一段而言。首句“誰道閑情拋棄久”便千回百轉,內含千言萬語難盡之意。此句為反問,似有人誤解他已將閑情拋棄,詞人以反問作答,情激語迫,郁積一腔的春愁,噴勃而出。“閑情”指一種不關風與月、來之無方的憂愁,如云如霧,迷于其間,不可解脫。“拋棄”正表示出詞人努力掙亂,想戰勝這憂郁心境而不能。“久”,則點出其不能解脫之久、掙扎之久。前加 “誰道”,更見滿腹講不出、也無人可解的心靈深處的憂傷,其努力落空的出乎意料。此詞出句似茫茫苦海孤舟夜渡之人,大霧迷路,不能自救,而發出的呼叫之聲。直而實曲,真而深厚。又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 地下洪流奔騰而出,不知其源,使人深味。這一起句濃厚的感傷色彩,籠罩了全詞,極蒼蒼莽莽之致。
開端發問之后,筆勢稍緩,接著寫下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行樂須及春”(唐·李白: 《月下獨酌》 句),春天本來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而詞人每至此時卻惆悵不已。原因何在呢?詞中沒有明言,或者詞人本身也不知它來自哪里。情境綿渺,令人神傷。“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花前,美景。酒,忘憂之物,亦腐腸之藥。朱顏,年少紅潤的面容。花前不能令此君樂,不畏酒能傷身,為免此惆悵,日日縱飲,以期一時忘憂。自照其鏡,自知自傷,以自傷來免此惆悵,其情如何?退一步講,這無盡的閑情能否被驅遣呢?下片起句 “河畔青蕪堤上柳”,蕩開一筆寫春色,河邊青草,堤上垂柳,并未講閑情之事。而這萋萋青草,纖纖柳條不正是極易牽動人綿遠情意的景色嗎?“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新愁”,可見每年愁都有所增添而未見減少,并且詞人也不知為什么會這樣。這里的疑問同上片發端反問正遙相呼應,并有所發展,前者是舊愁棄不去,后者講新愁年年有。疑問語氣和感情程度進一步加強。至此,詞人又蕩一下詞筆,描出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一幅孤人不歸的圖畫。詞人的千愁萬緒、種種困惑孤寂俱寓于不言之中。此詞上片寫舊的閑情揮不去,正由發端句 “誰道閑情拋棄久”逗出。下片寫新的憂愁年年有,也是在舊的閑情上增添的,是上片的推進。下片發起的問句正同上篇開端之問呼應。全詞發端的莫窮深意,同結尾的不盡余韻,使本就深情綿緲的詞境,更裊裊纏綿。
“文前有文”的寫法并非始于這首詞。南唐后主李煜詞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起句也突如其來,不知其來,也是妙用此法。春花、秋月本可愛之物,詞人卻講“何時了”,好似希望它早早消失,并且含有這春花、這秋月觀見不知有多少次,其感受如何也不能盡言的深衷。其言直而亦多轉折存乎其間,意外有意,言外有言。與歐陽修同時的詞人張先,有盛傳一時、為歐陽修深愛的一叢花了 “傷高懷遠幾時窮”一詞。起句言 “幾時窮”,可見是前此多次登高傷心懷遠的。雖不如李煜、歐陽修那樣千波百轉、沉郁深厚,也不得稱 “莫窮其源”,庶幾可算作 “文前有文”。它不象李煜那樣句涉 “春花秋月”之景抒情而直抒胸臆,在這點上,張先和歐陽修還有一致之處。南宋辛棄疾〔摸魚兒〕《淳熙己亥,自湖北平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起句 “更能消幾番風雨”,同李張歐詞一樣均用問句振起,筆勢突兀,開篇便扣人心弦。“更能消”三字暗示出前此已有風雨使春色大減,這片春色再也起不起幾次風雨了,其中含有風雨將會再來的深深擔憂。清人陳廷焯云:“起處‘更能消’三字,是從千回萬轉后倒折出來,真是有力如虎!”(《白雨齋詞話》)其實何止三字,此一句不也正是“有力如虎”嗎?李煜〔虞美人起句雖亡國之痛極深,而其情仍與“春花秋月”之景相交融,有痛極之靜穆,歐詞則靜穆不及。至于辛棄疾此詞發端,不但情景交煉,這風雨,這難消風雨的春色都有它深刻的比興意義。這里“更能消幾番風雨”的春色,既是寫眼前之春,也是寫沉浮不定的自己、風雨飄搖的南宋王朝。這里不但有傷春一意,而且有自傷及對宋王朝時局的傷懷,其中也含有努力保護的意味,較李煜之空有傷懷更為深厚且有積極意義。可見辛棄疾用此發端之法的妙處,較李煜、歐陽修均有過之而無不及。除此而外,與辛棄疾曾有一段交往的夔夔的〔暗香〕一詞,“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之發端,前也有不盡往事,卻只字不提,只是寫出月色照人、梅邊吹笛。意境清空,饒有余韻,用“文前有文”一法也很好,惜乎缺乏辛詞那種撥山扛鼎之力。
清人張惠言《詞迭序》講:“意內而言外謂之詞。”雖有誤訓之憾,卻道出了詞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為至的特點。梁啟超“文前有文”“莫窮其源”之說,進一步指出發端蘊藉一法,對于古代詞論顯然是個豐富和發展。
上一篇:想象類·縱送之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抒情類·直說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