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類·對法活潑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對法活潑,措辭亦婉媚。(陳廷焯《詞則·閑情集》 卷一評晏幾道 《破陣子》)
【詞例】
破 陣 子
晏幾道
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秋千。記得青樓當日事,寫向紅窗夜月前。憑誰寄小蓮。
絳蠟等閑陪淚,吳蠶到了纏綿。綠鬢能供多少恨,未肯無情比斷弦。今年老去年。
【解析】縱觀詞史,一些名篇之所以能風靡當時,并倍受后人推崇,關鍵往往在于開篇不凡。詞人晏幾道在這首 《破陣子》 的開頭,就以一個完美絕妙的對句,緊緊 “抓住”了讀者。
試想,作者在寫作這首詞的時候,面對紅窗夜月,不禁涌生起對故人的傷懷。回首過去的美好時光,充滿了歡聲笑語,似水柔情,然而如今卻是天各一方,凄冷孤零,歲月畢竟無法挽留,逝去的青春恍若一場美夢,醒來時,只能徒增一片辛酸、一番悵惘,一分無奈罷了,……正是過去的甜蜜和今朝的苦澀揉合在一起,構成了這首詞所要表現的主題。然而,在眾多紛繁的回憶之中,擷取哪一個側面,哪一次場景作為過去生活的概括呢?又如何把它們一一表現出來呢?在這方面,不同的詞人會有不同的表現風格。
晏幾道的詞一向以工麗婉約見長,而一篇詞的開頭正需要簡潔而富于魅力,于是,詞人在開頭兩句里,就充分顯示了自己的特長。且看:“柳下笙歌庭院,花間姊妹秋千。”
首先,景選得別具匠心。作者描寫的是和情人嬉春的一幕十二個字。如蜻蜓點水一般,略具筆意地點到了一些景物。詞人用筆極為簡省,不求完整,只寫出了最精粹的部分,不僅避免了雜亂,而且意境頓生,真令人不能不為作者高明巧妙的安排拍案叫絕!這兩句中,出現的都是名詞 “柳、笙歌、庭院、花、姊妹、秋千,完全沒有動詞連接,純粹是意象的組合,意象之間無疑存在跳躍性,意象的跨度也較大,但這更能擴展讀者想象的空間,使人不僅如見其景,而且如聞其聲,如睹其人。和溫庭筠的密不透風,濃墨重彩的富麗之美相比,晏幾道的這兩句似乎顯出一種若隱若現,疏朗靈動之美。
其次,從字面上看,上句和下句字數相等,句法相當,平仄應用也非常恰當:“柳下”對 “花間”、“笙歌”對 “姊妹”、“庭院”對 “秋千”,然而這種對仗技巧的圓熟之處還遠不止此。兩句之間,絲毫不顯突兀,也看不出作者刻意雕琢的痕跡,如水流云在,月到風來。和某些拙劣的對仗相比,詞人晏幾道的顯然高出一籌,原因就在于他在景物的安排上是極有層次的,從遠景到近景,從虛到實,無論是一句之內,還是兩句之間,次序都不可更換。細細品味,還會發現,上句是靜態的背景烘托,雖然有笙歌,但更襯出春日的恬靜,下句是動態的正面描寫,人的出現,打破了春日之靜,“姊妹”、“秋千”并列一起,就顯出奇特飄逸的動感來。
第三,作者還注意到了兩字一頓挫,這樣就避免了平板,顯得搖曳多姿,如果一覽無余,讀來如白話,就少了許多趣味。
總之,詞人在這個對句中,在對仗、平仄的拘限之內創造了一種美,在簡煉的詞語之外又化生了一種綿綿不盡的情景交融之美,這大概是對法用得十分完善之后才達到的一般語言難以達到的效果吧!
事實上,在中國古典詩詞逐漸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詞人們長期創作經驗的積累和潛心的研究,使對法日臻完善。字面上的工整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他們更看重對得巧妙,對出意趣,對得貼切自然。一些傳世名句常以對的形式出現,成為一首詞的點睛之筆,因為它們是詞人智慧的結晶。比如晏殊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還有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句,后來的辛棄疾有 “明月明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等等,都是活潑新穎,意境超凡的對句。優秀的詞人的對句,不是為對而對,作文字游戲,那樣只能顯得重復拖沓,索然寡味,而是借助高超的驅遣文字的功力,將深厚的情感和對自然、人生的體驗濃縮到一個小小的對句中去,這可以說是婉約派詞內容和技巧的盡善盡美的結合的一種表現,這種結構上的 “收”和意象上的 “放”使人回味無窮,正如中國的山水畫一樣,尺幅之間,著墨不多,已將山水景物各具形態的美全部展現在人們眼前。
對法可以說是一門很高深的造詣,既要活潑又要工整嚴密,能將二者協調得很好的詞人不是很多,也許正因為如此,詞人們尋求完美的對句等形式就成為一種強烈的誘惑。
對句形式的追求,對于詞人們錘煉字句,形成對詞創作的慎重風氣,提高詞的藝術品格和份量大有裨益。北宋后期周邦彥等人所努力達到的既保留詞的傳統體式,又不流于俗的詞風大概是與這種追求一脈相承的吧。
上一篇:修辭類·對比呼應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對偶錯綜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