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秾而不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 丁仙現(xiàn)“融和又報”,寫都城宮禁之夕放燈光景,麗而不泛,秾而不俗,合作也。(黃蘇 《蓼園詞選》)
【詞例】
絳 都 春
上 元
丁仙現(xiàn)
融和又報。 乍瑞靄霽色, 皇州春早。翠幰竟飛, 玉勒爭馳都門道。 鰲山采結蓬萊島。向晚色、雙龍銜照。絳綃樓上,彤芝蓋底,仰瞻天表。縹緲。風傳帝樂,慶三殿共賞,群仙同到。迤邐御香,飄滿人間聞嬉笑。須臾一點星球小。漸隱隱、鳴鞘聲杳。游人月下歸來,洞天未曉。
【解析】 《絳都春》(上元) 是一首頗具諷刺意義的元宵詞。“融和又報”,總啟全詞,一語雙關。明是說自然界的天氣轉睛轉暖,春意融融,引出元宵之夜的熱鬧。李清照有詞曰:“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永遇樂》)另一層含義是指南宋小朝廷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含垢忍恥,茍且偷安,與北方侵略者簽訂喪權辱國的所謂和親條約,并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終日沉溺于西子湖畔的醉生夢死之中。“融和”諧音 “戎和”,亦即和戎。元宵燈會則是南宋統(tǒng)治集團偏安一方、不思恢復的一個縮影和寫照。正如詩人林升所說,“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題臨安邸》)
上片寫人們競相參加元宵燈會。舊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上元之夜稱元夕、元宵或元夜,也就是燈會之節(jié)。“乍瑞靄霽色,皇州春早”,是說上元這天云開霧散,天氣放晴,帝都春天的氣息格外早到。“翠幰競飛”句, 是說皇親國戚, 達官貴人游興尤高, 他們坐著車、騎著馬,在大街小巷東奔西走、橫沖直撞。“競飛”、”爭馳”,寫出了他們的驕橫、放縱和比富、比闊、比權、比勢的丑態(tài)。“鰲山彩結”兩句,是詞人對燈會之“燈”的直接描寫。據(jù)說舊時元宵燈會,人們把彩燈堆迭成一座山,象傳說中的巨鰲形狀。“鰲山”張燈結彩,似蓬萊仙島一般。天色漸晚,又有雙龍銜珠巨燈照耀。“絳綃樓上”三句,是說人們在各個地方、各個不同角度觀賞這節(jié)日的煙火與彩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在描寫元宵燈會時說,“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青玉案》)當時元宵燈會的熱鬧、氣派、排場,以及官方民間樂此不疲的勁兒是可想而知的。“仰瞻天表”,詞人還有一層意思,是說人們在歡慶之余,希望看到君皇來與民同樂。人們瞻仰天表(帝王儀容) 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有一定的依據(jù),只是詞人在上片收住不說,待等下片分解。
下片寫參加燈會的失望。過片語“縹緲”,僅二字道出,則精煉地隱括了下片所要表達的全部內涵。“風傳”三句,點出上片“仰瞻天表”的由來。“風傳”即傳聞、聽說。“帝樂”是說當今皇上高興歡樂。為什么 “帝樂”?作者雖未點明,然樂因恐怕還在詞的首句 “融和又報”上。故此,皇上決定舉朝慶祝,與“群仙”(群臣)同到“元宵燈會,和百姓一起同賞共樂。可是人們望眼欲穿,看到的只是 “迤邐御香,飄滿人間”、“須臾一點星球小”。皇帝儀仗出來只是擺擺威風,做做樣子,意在燒香敬神,心在上帝保祐。轉眼間便如星星閃爍一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游人月下歸來,洞天未曉。”洞天,更是道教用以稱神仙所居的洞府,這里指天光。辛棄疾元宵詞有 “一夜魚龍舞” (《青玉案》)之說,說明元宵燈會通宵達旦。可丁仙現(xiàn)之詞卻說天色未曉,游人便歸。極寫游人乘興而去,掃興而歸,表現(xiàn)出對統(tǒng)治者的失望和不滿。
五代花間之間,充斥金玉錦秀、紙碎金迷的描繪,顯得秾麗而俗氣,而丁仙現(xiàn)之詞,則顯得格調高雅深隱,毫無臃腫華貴的富態(tài)做作之俗味。尤其是燈會初始時的光景描寫用語 “麗而不泛, 秾而不俗”,讀之甚覺富麗而文雅。 如 “翠幰”、 “玉勒”、 “鰲山”、 “蓬萊”、“雙龍銜照”等。再有,元宵佳節(jié),是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在此之時往往樂而忘憂、逍遙如仙,作者十分注意選擇與此氛圍合拍的語言,如寫天氣用 “瑞靄”、“洞天”,表述; 寫彩燈用 “鰲山”、“雙龍銜照”和 “蓬萊”仙境形容; 寫人物用 “天表”、“群仙”指代。如此等等,無不反映出該詞秾麗而不俗的藝術風格特色。
上一篇:風格類·得騷怨之遺韻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清和婉麗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