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王十朋》鑒賞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市)人。初于梅溪鄉間講學,創梅溪書院,人稱“梅溪先生”或“王梅溪”。秦檜死后應試,高宗(趙構)紹興二十七年(1157)舉進士第一,時年四十六歲。歷任秘書郎、侍御史等職。他屢屢建議整頓朝綱,力圖恢復,孝宗(趙睿)即位后,曾予支持,罷去秦檜余黨官職,起用主戰人物。隆興元年(1163),時任宰相張浚出師北伐失利,王十朋上疏自劾,改除吏部侍郎,力辭請求離京外放,先后出任饒州、夔州、湖州和泉州等地知府。乾道七年(1171),授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士致仕,詔下而卒,年六十,賜謚忠文,《宋史》有傳。
王十朋一生宦海沉浮,忽朝忽野,時而京官時而方吏,但始終“以民為邦本”,忠貞愛國,勤政恤民,政聲民望甚高。同朝吏部尚書汪應辰稱他為“屹然立朝,作世郛郭,正色凜凜,危言諤諤”;理學大師朱熹更將他同歷史上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和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論,說今又出了一位“光明正大、疎暢洞達、磊磊落落”的君子。稍后的葉適,也稱他“素負大節”、“士類常推公(指十朋)第一”。《宋史》記述王十朋行狀時云:
凡歷四郡,布上恩,恤民隱,士之賢者詣門,以禮致之。……所至,人繪而祠之; 去之曰,老稚攀留泣涕,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
( 《宋史·王十朋列傳》)
據此,王十朋實為我國于十二世紀涌現的又一位杰出清官和耿耿忠心的愛國士人。
王十朋善文工詩,文學成就也很高,在為文上他提倡“剛氣說”,認為“文以氣為主,非天下剛者莫能之。古今能文之士非不多,而能杰出自名于世者亡(借為“無”)幾,非文不足也,無剛氣以主之也。“(見《蔡端明文集·序》)所以,為文者“宜先涵養吾胸中之浩然,”而后“發而為文章事業”。他留下的五十四卷《梅溪先生文集》,除2038首詩詞之外,還有辭賦、策論、奏章、記、銘和序跋等各類文章492篇。王十朋不僅是南宋政壇上“一代偉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稱:“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而且是以文章名節彪炳一世的文學巨匠。可惜,當今文學史著作一直未見其名,實乃赫赫政聲掩蓋了他的文名與詩名,此現狀亟待改變。
他身為愛國人士兼清正官吏,所賦詩歌,大部分是愛國忠君、勤政愛民和興利除害,以及友情、鄉情和親情等篇什,即使詠物描景之詩,也多涵泳政治性和人民性。王十朋的詩文風格,朱熹曾贊其文“規模宏闊,骨骼開展,出入變化,俊偉神速”;稱其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為人,不為浮靡之文。”(見《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序》)明代戶部尚書、國史總裁黃淮,也贊曰:“其著為雜文詩歌,率皆渾厚雄淳,和平坦蕩,不離于道德仁義。”(《梅溪先生王忠文公文集序》)明代詩壇茶陵派領袖李東陽,在自己的《麓堂詩話》中,稱揚王詩“句句似杜甫”。清人唐傳鉎在其序文中贊云:“今公之為人與五君子同,而書疏奏銘,遠過于諸葛、顏、范諸君;其文與詩之富,亦且不減于少陵、昌黎,何其盛也!”(見雍正版《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序》)就王詩整體風貌而言,渾厚雅淳,拙中藏娟,秀里帶剛,是其詩歌的主要特色。不論在詩篇立意、結想構思上,或者用語征事和造型設色上,均可謂:看似尋常,實則奇崛;成如容易,最為艱辛。有《王梅溪先生文集》五十四卷傳世。今之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刊(整理本)《王十朋全集》,目前最為完備。
上一篇:《清代詩歌·愛新覺羅·弘歷》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顧炎武·精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