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腥膻
【出典】 《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呂氏春秋》卷一四《孝行覽·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膻。”東漢·高誘注:“草食者,食草木,謂獐鹿之屬,故其臭膻也。”唐·杜牧《郡齋獨酌》詩:“弦歌教燕趙,蘭芷浴河湟。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見《全唐詩》卷五二○)
【釋義】 腥指生肉;膻,羊肉的臭味。古時北方游牧民族以燒食牛羊肉為生,其味腥膻。故中原漢族士大夫多用“腥膻”作為對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蔑稱。
【例句】 ①干戈未定,悲咤河洛尚腥膻。(張元干《水調歌頭·送呂居仁召赴行在所》1080)這里用“腥膻”喻指金國的侵略。②普熏三界掃腥膻。(張元干《浣溪沙·戲簡宇文德和求相香》1086)這里以熏香掃腥膻為喻,寄寓驅逐金人的愿望。③漢寢周原如舊,一掃腥膻丑類,談笑定三關。(蔡戡《水調歌頭·送趙帥鎮成都》2019)這里用“腥膻丑類”作為對金國統治者的蔑稱。④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陳亮《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2097)這里用“萬里腥膻”形容中國北方廣袤的大地都已被金人占領。⑤依舊塵沙萬里,河洛染腥膻。(劉過《八聲甘州·送湖北招撫吳獵》2155)這里用“河洛染腥膻”喻指中原地區久已在金人的奴役之下。
上一篇:典故《胸中錦繡》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芎本》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