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每作一畫,必草一絕句于其上。二年以來作畫百余幀,而題句都不省記。強憶得三十首,拉雜錄之(其二十四)·林紓
回首瓊河五十秋,當年雛發尚盈頭。
柳花陣陣飄春水,逃學偷騎老牝牛。
當一個人步入黃昏歲月時,也許是出于對老境的自哀,抑或是出于對青春的眷戀,總不免要時時地憶念起兒時有過的一段段歡悅的光景。近代著名翻譯家林紓的這首小詩,所言近乎于此。
詩作于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間,其時,林紓已是年近六十三歲的老人。他在完成了一幅畫后,題上了此詩。時至今日,畫已無從尋覓,詩卻流傳人口。
一般來說,題畫詩的好壞,還在于要能傳神地再現畫中的精神,使人讀罷對畫中的情景了然于心,至少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詩中有畫”。唯其如此,方才不失題畫詩的旨趣。林紓是深諳此中道理的,故而在小詩中非常傳神地描繪了春天的美景,著意刻畫了一個既天真可愛,又活潑淘氣的兒童形象。“柳花陣陣飄春水,逃學偷騎老牝牛。”不需細細地品味,你就會驚喜地感受到這兩句詩畫意盎然,毫不費力地將畫中的情景出神入化地和盤托出。看啊!因風而起的柳絮一陣陣飄過綠油油的春水,為水鄉帶來幾多恬靜,平添幾多嫵媚。春天是多么地令人神往喲!兒時的林紓,也許禁不住春色的誘惑,也許不耐枯寂乏味的學堂生活,也許常常帶著小孩子差不多都有的貪玩心理,偷偷地逃學,在柳絮飄飏的小河邊上,騎著老牛高興地玩耍。現在,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有了這兩句詩,畫中的情景已完全可以想像了。然而僅此還很不夠,人們還會問:這畫究竟要表現什么樣的情感呢?于是又有了詩的前兩句“回首瓊河五十秋,當年雛發尚盈頭”追憶。原來,林紓是在借此畫來緬懷兒時的歡悅,抒發老去的悲情,只是出語比較含蓄,大概是要與后兩句表現畫中的美景取得和諧,不想破壞兒時美景樂事的氛圍。“瓊河”,過去的注家以為未詳,實即“瓊水”,系閩江支流,作者故鄉之所在。一個“尚”字頗耐人尋味,當年雛發“尚”盈頭,那么如今五十個年頭過去了,童年時一切美好的光景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一去不返,這中間該滲透著林紓多少深沉的感慨!轉瞬而去的五十年歲月,不言而喻地象征著作者難以抵御的生命枯萎,而林紓至老猶不忘兒時的歡情,這實際上正是對自己逝去的生命光華的無限追戀。從“尚”字的背后回溯到“回首”的背后,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國舊時文人騷客懷舊傷逝的情思是何等的濃郁。
應該說,這首題畫詩雖然短小,但在表現手法上還是相當成功的。詩中起頭便用“回首”一詞,迅即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如夢幻一般美好的童年。作者內心的感情,絕不作主觀上的自我表述,而是讓人透過詩中畫面的描寫,去產生心靈上的感應,給人留下深廣的思索聯想的余地。詩的前后兩聯看似寫得輕松自如,一氣而下,其實構思精巧,頗具匠心。前兩句是將圖畫所難以表現的內容高度提煉,用語言表現出來。試想,如果缺少前兩句的必要交待,單看詩的后兩句,這首題畫詩就會失去它緬懷故往,抒發老去悲情的寓意,而流于淺薄而已。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景物、人物栩栩如生的動感描寫,將前兩句的詩意加以形象化的表現,從而使整首詩進入渾然一體、準確傳神地再現畫中精神的藝術境界。
上一篇:驀然失卻碧芙蓉,雲出山來白萬重·林紓
下一篇:云門墱·鄭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