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棚閑話
清康熙翰海樓藏板本《豆棚閑話》扉頁書影
清康熙翰海樓藏板本《豆棚閑話》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短篇世情小說集。十二則。題“圣水艾衲居士編,鴛湖紫髯狂客評”。艾衲居士,亦稱艾衲道士、艾衲老人,真實姓名未詳,清初浙江杭州人。成書于清康熙年間。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康熙翰海樓藏板本,藏國家圖書館分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書業堂刊本,藏南京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1795)三德堂刊本;清嘉慶三年(1798)寶寧堂刊本;清致和堂刊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排印本,198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小說史料叢書”排印本,1985年臺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影印寶寧堂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翰海樓藏板本,1993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中國話本大系”排印翰海樓藏板本。
第一則 介之推火封妒婦
晉國東宮侍衛介之推,娶妻石氏。一日,晉獻公次子重耳猝然遭變,奔逃國外求生,介之推奮不顧身,隨重耳遠走,顧不上回家說明。石氏在家并不知情,只道之推有外遇,把自己丟棄,痛恨在心。十九年后,重耳方得歸國,立為文公。介之推回家訪問石氏下落,石氏十多年前已搬到綿竹山中,泥塑一個丈夫,朝夕打罵不已。忽然相見,石氏把早就備著的一條紅棉套索,從衣箱里取出來,把之推扣頸縛住,頃刻不離,不讓丈夫出山做官。晉文公不知之推在何處,派武夫魏犨尋找。之推心知有人來訪求,無奈妻子不講理,乘石氏睡熟,放了一把火以求速死。石氏被火驚醒,抱住之推,安然不動,不多時兩人俱成灰燼。魏遂上一道本章,說之推高隱之士,不愿封公侯,自甘焚死。傳說他焚死之時,正是清明節前一日,文公命國人門首插柳為記,不許舉火,只許吃隔夜冷食,這就是后世清明節禁煙寒食的由來。
第二則 范少伯水葬西施
西施原是若耶溪畔的一個村女。范蠡偶然相遇,見西施舉止嫻雅,便帶她到越國,使之學了些吹彈歌舞和拍馬功夫,送入吳國。吳王從此不理朝政,終使萬民皆怒,身死國滅。范大夫也是僥幸成功,萬一吳王精細,或勾踐一朝命短,雖有些功夫,也免不了會害及自己身家。為避日后越王猜忌,他尋了一只船,帶上西施游玩五湖去了。其實,范大夫平日做官時處處藏下金銀寶貝,不幾年成了巨富,便假名隱姓以逃避被誅。這秘密只有西施知道,他怕日后泄露,就乘在船上舉杯觀月之時,出其不意,當胸一推,把西施葬在水晶宮里了。
第三則 朝奉郎揮金倡霸
唐初,徽州府績溪縣樂義鄉有一富家子弟汪華,小名興哥,十五歲還不大會說話。十六歲時,按慣例出去學做生意,到平江開當鋪,卻處處急人之難,把萬兩銀子散盡。不久,興哥又帶了五萬兩銀子到明州做生意。一夜在釣鰲磯上遇到一大漢,說要辦大事,需五萬兩銀子,明年此月此日此地還十萬兩。興哥也不問姓名住處,不但給他五萬兩,還送他一匹白馬。第二年,興哥按時赴約,才知那大漢乃是反隋義士劉琮,在千恩萬謝后就邀興哥上了船隊,享盡異方音樂、海外奇珍。十幾日后,兩人臨別時,劉琮贈錦囊三個,囑待異日要緊之際開看。興哥回到家,劉琮早已派人送來十萬兩銀子。一日有亂軍逼近徽州,興哥便開一錦囊,依計行事,保障一方平安,受朝廷封賞,當了南路總管。又一日,遇危急,拆第二個錦囊,依計行事,得遇救兵,那匹白馬也送回來了,興哥騎了此馬,沿海地方都認做劉琮領兵到來,處處擺圍迎接興哥,供應殷勤。次年天旱,米價飛漲,興哥又拆第三個錦囊,傳令沿海烽火臺,俱將白帶號旗掛起,劉琮即送糧米五百萬石來接濟,軍民歡聲震天。由于屢建奇功,興哥官爵加封至吳國公,賜尚方劍。后劉琮歸奉唐朝,賜爵平海王。興哥進爵為越王,并娶劉琮妹為妻。
第四則 藩伯子散宅興家
山東青州府臨句縣有個閻公子,父親是萬歷初年進士,初為昆山知縣,做官倒也公道。后入朋黨,官至布政,巧取豪奪,家產巨富。閻公子十七、八歲時,見人對其父切齒痛恨,驚得心跳目呆,決定懺悔。他騎著驢挨家訪問,將搜刮來的田地文契交還各戶。清明時節,又喚人搭起十座高臺,選了二十班戲子,演戲給莊戶看,還供應上萬看客的伙食。一天閻公子出門,見一氣息奄奄的秀士劉蕃倒在路旁,他就把劉蕃安排在書房居住,并備上等酒飯供給,又拿出五百兩銀子相贈,供其養家娶妻。又一天,莊上抓住一個強盜趙完璧,閻公子拿出三百兩銀子給他,并勸其改惡從善,還寫了一封信薦給遼陽鐵嶺總兵。不久,閻家失火,又遇洪災,公子無處棲身,只得住到城外十幾里的一個土窖。劉蕃進京會試中了進士,選了大名府推官,就派人去接恩人閻公子。公子隨之進京,得捐官內閣中書,升常德府同知,不到三年,漸漸也積了五、六萬兩銀子。閻公子告老還鄉后,莊丁食客依舊如云,遇人接物,無不豪爽。當時白蓮起義,山東六府無不騷然,兵馬所過,郡縣一空,獨獨閻宅無恙,因為有青州府領兵總鎮趙完璧撥了精兵駐防。閻生有四子,俱已游庠,富貴功名,方興未艾。
第五則 小乞兒真心孝義
荊州府江陵縣人吳定,出身于書香門第之家,可惜父早故,母雙目失明,家業日逐凋零。吳定長到二十多歲,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得到處乞討為生。母親四十生日之時,吳定手持一鼓,一面唱,一面恭恭敬敬向母親跪拜,正好被一顯者看見,感其孝心,要收留他母子,吳定卻不肯,背起母親就走。年余,母過世,吳定守在墳前三年。人人都道他是個孝子。一日,吳定赤腳涉水過河,拾到一個青布包袱,里面全是雪花銀子,就守在河邊等失主來尋。失主要送一半銀子相謝,吳定堅執不收,后在旁觀者的勸說下才勉強收了二兩酒資。又一日,吳定在山村見一形容枯槁的女子,因病被未婚夫拋棄,就背她到一座古廟,早晚接濟,不半月間,那女子肌肉漸生,愿以身嫁,吳定不從,送她回麻城娘家。主人千恩萬謝,吳定也只勉強收了二兩銀子,依舊乞食度日。一日,他行到黃梅縣,見一老者攜十一、二歲兒子,頭插草標,鬻子償債。吳定心中不忍,就帶他們去見債主,愿代還欠銀,還差一兩,情愿在貴地行乞,漸漸填補。那富者卻一口咬定是吳定偷了他的銀子,寫了狀紙告到縣上。黃梅縣主包達,明察秋毫,又有三、四十百姓為吳定作證并找來送銀的證人。縣主將富者責打四十大板,并罰銀三百兩,賞給吳定。那女子尚未嫁人,即斷配為夫婦。后來吳定生有三子,仍習書香一脈。
第六則 大和尚假意超升
唐朝開元年間,河南懷慶府河內縣地方有座開元寺,寺中有個僧人法名死灰,生得相貌奇古,博通經典,兼識天文地理,能知過去未來,做得幾句詩,畫得幾筆畫,賽過海內名公。四下錢糧,云蒸霞集,前后山門殿宇,層層蓋造,天下除了四大名山,也就數這開元寺了。適仆固懷恩反叛,朝廷起兵征剿。河北乃是要地,設立藩鎮,令元帥李抱真領五萬人馬鎮守。李元帥聞得長老大名,到任三日便前去拜訪。誰知長老反拿腔做勢,十分傲慢。不久,河北一帶遇災,顆粒無收。李元帥為解軍糧困厄來見長老,他先不說借錢糧之事,而說只求福緣,奉請長老開講華嚴法寶,聚集些善男信女,化些錢糧。長老點首,即于寺內高搭起七層蓮臺,重重遮蔽,外邊周圍用松柴疊起,臺下掘個地道,可容一人出入。一日,講經完畢,長老告知諸僧說要道場圓滿。一時轟動,四遠傳聞,布施錢糧堆山塞海而來。圓滿之期已到,人們晝夜不散,只等長老超升。那長老被李元帥設計用火燒死,并假說長老穿著大紅袈裟,駕五色祥云到西方去了。元帥又在火堆中放些白石頭,都道撿得許多舍利子,不論男女都有布施,不上一月,積了三十余萬兩,元帥收去作了兵餉。
第七則 首陽山叔齊變節
伯夷、叔齊是一母所生的兄弟,父親孤竹君是商朝分封一國之君。因伯夷生性孤僻,父親道他不近人情,沒有容人之量,立不得君位,承不得宗祧,臨死之時,寫有遺命,要立叔齊為君。結果兄弟二人你推我遜,相率而逃。商紂無道,周武王興兵來伐,一路人民無不倒戈歸順。伯夷、叔齊則扣馬諫武王,幸免一死,然而投首陽山,不食周粟。一日,叔齊在山坡上遇到眾獸,便說了一番應運而興、待時而動的大道理,勸眾獸不必聚在山里忍著腹枵,甘以淡薄。下山后,只見行人絡繹不絕,紛紛往西京朝見新天子,或寫了幾款條陳去獻策的,或敘著先朝舊職求起用的,或將著幾篇歪文求征聘的,或營求保舉賢良方正的。叔齊到了京城不遠處,尋個小寓,暫且安身,料理出山之事。不想后被一隊兵馬捉去,正要推出市曹斬首之際,眾獸來救叔齊,雙方相持不下,又來了天神天將,玉皇駕前第一位尊神號為齊物主,要大家應天順人。忽然天崩地裂,原來是叔齊南柯一夢。
清康熙翰海樓藏板本《豆棚閑話》插圖書影
第八則 空青石蔚子開盲
蔚藍生性極好清凈,一日,正在山中調神養氣,忽然山崩地裂,他嚇得魂不附體,拼命逃出山外,途中見到一塊斗大圓石,里外通明,青翠可愛,喚名空青。此石中間有一泓清水,世上瞎眼,金針蘸點,無不光明。蔚藍正欲普度人間,卻被金甲神人阻止。于是收拾好空青,上華山皈依陳摶老祖,訪道修真。中州有兩個盲人,孔明和遲先,為了找點眼仙人,盟心設誓,互相幫扶。誰知他們剛拜了四拜,就要動手相打,惹動了地方上兩個光棍,一個裝作官兒,一個扮作皂隸,把遲先、孔明作弄了一番。兩人到了華山,先是拜訪陳摶老祖,又去求蔚藍大仙,經空青一點,即刻復明。見了紅塵碌碌,添入眼中無窮芒刺,反而哭了起來,一個說不如閉著眼清閑自在;一個說沒眼時倒好走上山來,如今有了眼,卻不肯走下山去。蔚藍大仙被兩人哀求不過,吩咐仙童往杜康處借一大埕,叫兩人投身入內。進入杜康埕,四時不知寒暑,朝夕不知晦明,耕作不相為謀,租稅不來相逼。
第九則 漁陽道劉健兒試馬
順天府遵化縣人劉豹,父親是萬歷庚子科舉出身,官囊居積也有一、二萬金,因居官性子傲僻,臨民苛刻,冤死多人,吏部考察,處了貪酷,閑住在家。劉豹十五、六歲時,劉父瘋疾在家,家中用度出入俱付劉豹經營。劉豹十九歲上,其父離開人世,就有許多惡少前來和他拜結弟兄,誘嫖誘賭,哄著劉豹放手費錢。不到二、三年,劉豹家產蕩盡,終日捱饑受餒。一日,劉豹遇到幾年前在天津衛嫖宿時的熟人李英。李英是個千總,把劉豹帶到距遵化七、八十里的薊州營里,頂個空糧名字,讓他有月糧使用。但劉豹花費慣了,月糧哪里夠花,故常長吁短嘆。營里有個姓黃的家丁,教唆他去搶。一次,劉豹乘黃告假在家,借了黃的號衣、弓箭,騎馬到三河縣的黑樹林里行劫,不料反被打倒。劉豹苦苦哀求,謊說八十老母病危,不得已才做此行藏。幸好有一過路大漢為他求情,并贈他元寶碎銀。劉豹不敢再回薊州,從此改過前非,做個莊家百姓,娶妻過活。而黃依律被斬。那年大旱,田地龜裂,收成無望。為了開墾,劉豹請了十幾個過路的班軍幫忙,手頭無錢,便把廚灶下埋著的兩個元寶掘了出來,卻被這批班軍搶走。班軍在汴梁被官府捉了起來,原來這元寶是三年前江西差官解的金花銀兩,在汴梁城外被大盜劫去。于是追索到劉豹,判了死罪。
第十則 虎丘山賈清客聯盟
蘇州人賈敬山,自幼隨著主人書房伴讀,文理雖未懂得,那一派文瘋卻也渾身學就。一天他拉了十幾個人到虎丘山結社,并以伍子胥為社主。時有劉姓大官路過蘇州,賈敬山聽說他要買些文玩古董,尋添幾個清秀小子、標致丫頭,教習兩班戲子,就托一個徽州商人引薦,自吹技藝皆精,眼力高妙,尋幾個秀美小女子教習戲文,不在話下。不料這幾年四鄉豐收,人家舍不得子女學藝,他只得把外甥女和鄰舍的小孩,先充個數騙些銀子。其時,還有個顧清之拜見劉公,提醒劉要當心賈敬山。賈也在劉面前說顧的壞話。一日,顧正與一個小孩雞奸,被劉公捉住,送到縣里,打得遍體鱗傷。賈敬山自從拔去眼中釘后更加得意,凡有賣字畫、古董的,都要抽頭先來與他說通方成交易。誰料好景不長,他的積蓄全被賊偷去,而此時劉公又催著要兩個丫頭進去伏侍,急得他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最后也被送官法辦。
第十一則 黨都司死梟生首
明朝末年,貪官橫行,流賊四起,加上連年災害,民不聊生。當時延安府有黨一元和南正中兩個團練,南團練心性好色,見了美女便魂不附體。一日操練,南團練途經本縣朱伯甫家,偶見其妻黨氏(黨團練之妹),如花似玉,便讓手下李三設計撮合。李三聽得朱平素好酒賭錢,南便竭力勾引,兩人遂結拜為兄弟。一次,南與李三設計,借故要接黨氏到家小住,李三又遣妻攜了酒盒以探望為由,與黨氏露些風情說話,并于袖中拿出一支金鑲碧玉、一枚白玉同心結,送與黨氏。黨氏明知他們的心思,故意收下,以便日后做個指證。事后,她與丈夫商量脫身辦法,不料丈夫認定南團練是個好人,反把妻子罵了一頓。黨氏只得寫了一封信,將前后情節一一告知哥哥黨團練。黨團練聞訊,怒發沖冠,帶了十幾名伴當,闖進南宅,將妹子接走。南團練則帶了二、三百個健丁,也到黨宅搶了黨氏。后黨氏墮落重崖而死。黨團練狀告南正中、朱伯甫。南平日強橫霸道,向來有反叛之心,現在無計可脫,就殺了知縣,劫了庫藏,燒了城樓,一路逢人便殺,怕殺的就跟隨而去,十幾日竟擁有六、七千人馬。提督把黨團練加升都司,差他領兵三千上前征剿。不料黨團練中計被擒,不屈而死。南團練叫人將尸首馱在馬上,那口雁翎刀也插在懷里,一邊罵他,一邊將酒往他臉上澆。不料那馬突然縱起身來,雁翎刀往上一晃,南團練的頭當即落地。那馬又沖出營門,正撞李三,當面一口,連踢幾踢,李三也死于非命。
第十二則 陳齋長論地談天
齋長陳剛,性氣剛方,議論偏拗。一日,與眾人論地談天。談到孔子、老子、佛教、上帝、城隍、妖人異事等,眾人皆道齋長之言俱是窮源探本之論,大醒群迷,開盡從來茅塞。
上一篇:《諧鐸》介紹|賞析
下一篇:《躋春臺》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