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集》的主要內(nèi)容,《林泉高致集》導(dǎo)讀
《林泉高致集》是中國繪畫論著。宋郭熙、郭思撰。《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云:篇首有政和七年(1117)翰林學(xué)士許光凝序,1117年當(dāng)為最晚成書之年。郭熙、郭思為父子。郭思在書首序中說,熙嘗論畫,思“每聞一說,旋即筆記”。陳振孫《書錄解題》據(jù)此以為該書為思追述其父言論、事跡之作。最早提及郭熙 《林泉高致》中之畫論的,是北宋《宣和畫譜》,但只稱其“著山水畫論”,未提書名,應(yīng)是郭思編定但尚未刊印,因政和七年許氏作序時,距宣和一年之差。有元至元八年(1271) 刊本,明王世貞 《王氏畫苑》 本,明詹景鳳《書苑補益》本,及百川學(xué)海本等,是著錄有序、十分可靠的郭氏著作。今存《百川學(xué)海》本、《王氏畫苑》本、《美術(shù)叢刊》本、《畫論叢刊》本等。
郭熙,字淳夫,北宋畫院畫家,生卒年不詳。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成書于宋元豐年間)卷4郭熙條下謂“今為御畫院藝學(xué)”,說明元豐年間(1078—1085)郭熙還健在。元《宣和畫譜》卷11:“郭熙,河陽溫縣人(今河南省溫縣),為御畫院藝學(xué)。善山水寒林,……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總之,他活躍于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1068—1085),后由藝學(xué)升待詔,宮廷許多重要場合都是掛他的山水畫。蘇軾、黃庭堅等同時代著名詩人都曾盛贊他的作品和畫藝。他的作品和理論,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有重要地位。傳世作品有《早春圖》、《關(guān)山春雪圖》(以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窠石平遠圖》(藏故宮博物院)、《幽谷圖》(藏上海博物館)等。郭思,字得之,元豐五年(1082)進士,官至徽猷閣待制,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善畫鞍馬、山水。
《林泉高致集》共分六篇,曰:《山水訓(xùn)》、《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前四篇為郭熙之論,為《林泉高致》,后兩篇為郭思追述郭熙畫跡及作畫行徑之作,以史料為主,父、子之作合在一起,稱《林泉高致集》。明以后印本中均無《畫記》一篇,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四庫全書》本保存了全書各篇。
《山水訓(xùn)》和《畫意》是書中最重要的兩篇。所論述內(nèi)容主要有以下諸點:
第一,山水畫的價值。他說“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郭熙“少從道家之學(xué)”而后致仕為宮廷畫師,這里正是以隱逸者與入仕士大夫折中的立場,亦即宋代士人的一般立場來看山水畫的,它所強調(diào)的是審美,悅情,而非“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這既符合山水畫的特性,也是唐末五季以后中國繪畫美學(xué)及藝術(shù)思潮之必然。
第二,畫家的精神修養(yǎng)與創(chuàng)作心境。郭熙在 《畫意》篇里特別論述了畫家的精神修養(yǎng),說莊子“解衣般礴”最得“畫家之法”,即“須養(yǎng)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正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之啼笑情狀,物之尖斜偃側(cè),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這里又可見出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結(jié)合。“解衣般礴”乃道家倡導(dǎo)的心物融一的超脫境界,“易直子諒”之心,則是《禮記·樂記》的話(《正義》:“易謂和易,直為正直,子謂子愛,諒謂誠信。”)對畫家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郭熙要求“萬慮消沉”、“心手已應(yīng)”的專心致志,而反對“率意觸情,草草便得”的應(yīng)付將就。
第三,師法造化自然,豐富心中感受。郭熙認為,除畫家精神修養(yǎng)外,還必須有深厚的生活修養(yǎng),即深入自然。他說:“嵩山多好溪,華山多好峰,……欲奪其造化,則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飽游飫看,歷歷羅列于胸中。”唯其如此,才能自如的 “掇景于煙霞之表,發(fā)興于溪山之顛。”對于山水自然的觀察,郭熙要求深入細致,多側(cè)面多角度,多變幻時空條件,加以研究、發(fā)現(xiàn),把握它們的特性與變化。他認為“山形步步移”,為此就要“山形面面看”;他指出,觀察者必須研究不同季節(jié)中山水之不同,還要區(qū)分一日之中的早晚陰晴變幻,“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朝暮之變態(tài)不同也”。除了用理性觀察研究外,還要用情感、用想象去把握山水對象,即以審美的觀照態(tài)度對待大自然。他舉例說: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諸如此類。此外,郭熙還強調(diào)畫家對景物選擇的重要性。提出“經(jīng)之眾多”、“取之精粹”的主張。“千里之山,不能盡奇,萬里之水,豈能盡秀?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泰山占齊魯,而絕勝者龍巖。一概畫之,版圖何異?”要師法造化但絕非一切如實摹仿,這是傳統(tǒng)畫論一貫的主張。
第四,山水畫的空間遠近問題。空間觀念和藝術(shù)處理是山水畫的核心課題之一。郭熙之前已有“咫寸千里”的空間要求,郭熙首次對此作了深入探討。他說“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這包括了觀察方法和創(chuàng)作處理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遠”說,即“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既是一種透視觀念,又是一種意境要求; 是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亦是理論上的概括。
《林泉高致集》中還談及創(chuàng)作態(tài)度、畫與詩的關(guān)系、用筆用墨用硯用色的方法,各類畫題,以及作品評論、畫院趣聞等,此略。
歷代對《林泉高致集》的研究不多,但其影響深遠。后代山水畫論,多引用或多受啟發(fā)。近人鄭昶稱“自申其說,可謂窮盡其奧”。(《中國畫學(xué)全史》)俞劍華說“書中所論,極為精到,純?yōu)樯剿媽懮械弥浴!?《畫論類編》)徐復(fù)觀則認為,是書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體驗的總結(jié)”,是集中體現(xiàn)“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一部杰作。( 《中國藝術(shù)精神》)
參考文獻
- 1. 《宣和畫譜》 ( 《叢書集成初編》本)。
- 2. 俞劍華: 《畫論類編》。
- 3.徐復(fù)觀: 《中國藝術(shù)精神》。
上一篇:《林文忠公政書》的主要內(nèi)容,《林文忠公政書》導(dǎo)讀
下一篇:《柳庭輿地隅說》的主要內(nèi)容,《柳庭輿地隅說》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