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凱楓
一切安靜,因長波滾滾而擾亂了,
但我的心,仍孤寂如泥中之柳絮,
無能隨飄泊的白云,
飛過君山,深吻沅江之水。
靜聽那閑人的笙簫之音,
頻添了幾許哀怨,
無意思地陡然仰首,
那遠處的斜坡,竟不是我的歸路。
看隱約的孤雁之影,
蹁躚于星光底下,
雖不知是否失群,
但其哀鳴,已響徹我心之深處。
如此旅路之寂寞,我獨倚于舷上,
呆望那夜色、
蘆葦、柳樹與月影,
我忘記了疲倦。
胡也頻
這首詩采用象征手法,通過意象的組合、轉換,寓情于景,寓動于靜,使情景交融,動情結合,造成一種撲朔迷離的美感,并豐富了詩意。
全詩圍繞抒情主人公“我”對于故鄉、親人的思念,極寫離別之苦。在結構上,運用電影藝術的手法,通過鏡頭的轉換,由若干遠景作為鋪墊,逐漸推向近景,把主人公別離的感情推向高潮。
第一節詩,通過安靜的曠野,河水的喧鬧,寫出靜中有動;以君山、沅江象征故鄉、親人,以“泥中柳絮”自況“孤獨”,表達“我”的思念之情。第二節詩,通過“笙簫之音”,寫了靜中有動,寫了“我”的哀怨,又以“遠處的斜坡”象征故鄉、親人,再次表達“我”的思念之情。第三節詩,主人公以“失群”的“孤雁”自況,通過“星光”下孤雁的“哀鳴”,既寫靜中有動,又描述“我”離鄉背井的復雜心境。
以上三節詩,通過視覺意象與聲覺意象的結合、轉換,把主人公意識流動的起伏變化,一浪一浪地展現出來;盡管是在茫茫之夜,還是隱約可辨。
第四節詩,出現了一個近景:萬籟俱寂,在濛濛的月光下,“我”忘記了“疲倦”,“獨倚于舷上”,呆望著“夜色、蘆葦、柳樹與月影”而出神。這一切仿佛靜止了,凝固了。實際上,在主人公的心海里,說不定正掀起感情的波濤,它是如此之強烈,以致達到忘我的境地。它為人們提供了想象的余地。聯系到詩人的飄泊生涯和他的戀愛經歷,我們將會從中體味到主人公追懷故土、思念親友、眷戀情人的種種豐富而復雜的情愫。
上一篇:(日本)薄田泣堇·破甕賦
下一篇:(法國)魏爾倫·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