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記》的主要內容,《初學記》導讀
《初學記》是我國唐代一部以知識為重點的官修綜合性類書。它是唐玄宗李隆基為了諸皇子作文時引用典故、檢尋事類的方便,命令徐堅、韋述等人編纂的,因為輯入內容便于初學,故名《初學記》。本書于唐開元十三年(725)成書,北宋、南宋均有刻本,流傳至今的主要版本有:明嘉靖十年(1531)安國桂坡館刻本;明嘉靖十三年(1534)晉藩虛益堂刻本;明嘉靖十六年(1537)宗文堂刻本;明萬歷十五年(1587)徐守銘寧壽堂刻本;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崇川陳大科刻本;清乾隆內府古香齋刻巾箱本。其中安本流傳較廣,許多明清刻本均從此出。1962年中華書局排印出版了以古香齋本作底本的、司義祖的點校本,附有安本與清人嚴可均、陸心源校錄的異文,第25卷后還錄有嚴、陸所見本與安刻及古香齋本絕異的文字,卷末附有校勘表,是本書最完善、最通行的版本。該本于1980年又予重印。
徐堅(659—729),字元固,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唐代著名學者。少好學,遍覽經史。武則天時舉進士,累官集賢院學士,封東海郡公。為文典實,與其父徐齊聃俱以文學著稱,曾參修《三教珠英》(已佚)。新舊《唐書》皆有傳。
該書共30卷,60多萬字。分為23部,計:卷1-卷2:天部;卷3-卷4:歲時部;卷5-卷7:地部;卷8:州郡部;卷9:帝王部;卷10:中宮部、儲宮部、帝戚部;卷11-卷12:職官部;卷13-卷14:禮部;卷15-卷16:樂部;卷17-卷19:人部;卷20:政理部;卷21:文部;卷22:武部;卷23:道釋部;卷24:居處部;卷25-卷26:器物部;卷27:寶器部(附花草);卷28:果木部;卷29:獸部;卷30:鳥部(附鱗介、蟲)。在23部下,又分313項子目。每一子目下按“敘事”、“事對”、“詩文”三部分排列。“敘事”引古書有關事物掌故之記載,對本目作概括敘述;“事對”取古代故事或文句熔鑄成對偶詞句;“詩文”輯錄有關的詩文歌賦。如卷28果木部·松第13:
[敘事]《說文》曰:松,木也,從木,公聲。古文榕,從木,容聲。《尚書》:青州,厥貢岱畎絲、枲、鈆、松、怪石。郭氏《玄中記》曰:松脂淪入地中,千歲為茯苓。劉向《神仙傳》曰:偓佺好食松實,能飛,行速如走馬。以松子送堯,堯不能服。松者,橫也。時受服者皆至三百歲。《嵩山記》曰:嵩,高山,有大松樹,或百歲,或千歲。其精變為青牛,為伏龜,采食其實,得長生。《抱樸子》曰:松樹之三千歲者,其皮中有聚脂,狀如龍形,名曰飛節芝。又《玉策記》曰:千歲松樹,四邊披起,上杪不長,望而視之,有如偃蓋。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犬,或如人,皆壽萬歲。王子逸曰:木有扶桑、梧桐,皆受氣淳矣,異于群類者也。《廣志》曰:千歲老松子,色黃白,味似粟,可食。《本草》曰:松脂出隴西,如膠者善。松脂,一名松肪,味苦溫,久服輕身延年。
這一段“敘事”,引證了《說文》、《尚書》、《玄中記》、《神仙傳》等書的原文來解釋有關松樹的各個方面。如引證《尚書》,說明松樹的產地;引證《神仙傳》、《廣志》,說明松實可食以及有關松樹的神話傳說;引證《抱樸子》、《玉策記》,說明松樹的壽命長久;引證《本草》,說明松實的藥用價值等。
“敘事”后面是“事對”。在“松”這一子目下,著錄有“棲鸞,系馬”、“鹿尾,龍形”、“偃蓋,飛節”、“貞蕤,秀葉”、“翠實,素髓”幾個聯句,后引用古籍原文,講述與松樹有關的典故和故事,并注明出處。如對“偃蓋”的解釋,出自《玉策記》“千歲松如偃蓋”。“系馬”出自劉琨《扶風詩》“系馬長松下,歇鞍高岳頭。烈烈悲風起,冷冷潤水流。”
“事對”后面是摘錄有關松樹的詩文歌賦。如南齊王儉《和蕭子良高松賦》,梁沈約《寒松詩》,隋煬帝《詠北鄉古松樹詩》等。
該書有兩個特點:
1.內容豐富,選材精當。此書是為了適應諸皇子練習答問上的基本功的需要而編撰的。在內容上以基本知識為重點,兼顧詞藻典故和詩文歌賦名篇。所引資料,除去隋以前的古籍外,還兼及初唐的詩文和一些其他著作,內容十分廣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政治、經濟、文化,無所不包。南宋福唐劉本寫《初學記序》說:“近世有人摘六經諸子百家之言而記之,凡三十卷,開卷而上下千數百年之事,皆在其目前。”
2.體例完備,組織嚴謹。該書雖取材龐雜,但類目的劃分比較條理,有系統性。其編制體例也不同于一般類書。它的“敘事”部分似《纂要》(南朝宋顏延之和梁元帝蕭繹編,近似類書);“事對”部分似《編珠》(隋杜公瞻編撰的一部類書);“詩文”部分似《藝文類聚》中的第二條龍。(唐歐陽詢編。該書于每一子目下,事居其前,文列于后。)因此,可以說,該書是吸收其前各種主要類書和準類書體制上的特長匯并而成的。特別是“敘事”部分,字數雖不多,但由于經過精心編撰,對子目標題來說,等于是作了一番源源本本的說明,近似于現代的百科全書。三部分內容交相輝映,既能豐富知識,又便于臨文時檢查事類和詞藻,還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范文。后來清代的《佩文韻府》,部分仿其體例。
該書成書年代早,是現存唐代四大類書之一。它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它保存了豐富的初唐以前的古代文獻。這些古代文獻,隨著時間的流逝,絕大部分已經亡佚,書中所引用的很多資料實際上已經起到第一手資料的作用。因此,該書很早就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利用它作為輯佚、校勘的工具。如詩文的輯本,明馮惟訥輯有《古詩紀》、梅鼎祚輯有《文紀》、張溥輯有《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嚴可均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馬國翰輯有《玉函山房輯佚書》等,動輒上百卷,可謂洋洋大觀,其主要資料來源就包括《初學記》在內。后人對此書評價很高,《四庫全書總目》說它“敘事雖雜取群書,而次第若相連屬,與他類書獨殊。……在唐人類書中,博不及《藝文類聚》,而精則勝之。若《北堂書鈔》及《六帖》,則出此書下遠矣。”這段話可以說是道出了此書的長處。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司馬光《續詩話》和孔平仲《談苑》,都記載中山劉子儀愛其書,說:“非止初學,可為終身記。”可知舊時對此書之重視。它對于我們今天的學術研究、古籍整理來說,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本書中查考資料,可利用《初學記索引》(許逸民編,中華書局,1980年出版),此索引以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為依據,分為《事對索引》和《引文索引》兩部分,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上一篇:《初刻二刻拍案驚奇》的主要內容,《初刻二刻拍案驚奇》導讀
下一篇:《別錄》的主要內容,《別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