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一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如是我聞①:
一時②,佛③在舍衛國④祇樹給孤獨園⑤,與大比丘眾⑥千二百五十人俱。
【注釋】
①如是我聞:佛經開卷語。“如是”指經中佛語,這里指佛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之法。“我聞”指說經者自言其親自所聞。“如是我聞”意即“我是這樣聽說的”。《法華文句》卷一中說:“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相傳佛去世后,佛弟子結集經、律,由阿難誦出經藏,并遵佛遺訓,每部經首都設置此四字,以表示經文是從佛那里親聞之教法。古印度佛經原無寫本,全憑師徒口耳相傳,他們皆以此四字為開場白,后來有了寫本,仍然沿用此開卷語,以取信于眾。 ② 一時:在那一時候,有這么一個時候。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所說般若經共分四處十六會。四處指佛說法的四個場所,即:王舍城靈鷲峰、舍衛國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會指在這四處所說的十六次法。這里的“一時”即指第二處第九會中所說金剛般若經之時。 ③佛:梵語音譯之略,全稱“佛陀”,亦譯“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意譯“覺者”、“知者”、“覺”。覺包含三義:即自覺、覺他(使他人覺悟)、覺行圓滿。據稱,凡夫三覺全無;聲聞、緣覺二圣只是“自覺”;菩薩自覺覺他,但覺行尚未圓滿;唯佛三覺俱全,大徹大悟,故成為大乘佛教修行解脫的最高果位。小乘以阿羅漢為最高果位,也無多佛思想,故他們所說的“佛”一般只用于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則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這里的“佛”系指釋迦牟尼。 ④舍衛國:古印度一國名,首都名舍衛城。為梵語的音譯,亦譯“室羅伐”、“羅伐悉底”,意譯“聞者”、“聞物”、“豐德”、“好道”等,該國原名薩羅。后為區別于南部另一薩羅國,乃以城名代替國名。據說該國有五欲、財寶之豐,人民有多聞解脫之德,故名。國中有最早的佛教寺院園精舍,遺址今天尚存。據載,釋迦牟尼成佛后在此居住25年。7世紀時,中國高僧玄奘訪印曾到此處,據其所著《大唐西域記》卷6載,此時的舍衛國“都城荒頹,疆場無紀”,“伽藍數百,圮壞良多”。其地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地河南岸。 ⑤ 祇樹給孤獨園:印度佛教圣地,最早的佛教寺院。亦譯“勝林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祇園精舍”。其地約今天印度的塞特馬赫特。“祇樹”指古印度波斯匿王之子陀太子之樹林;“給孤獨園”指給孤獨長者之園。相傳古印度舍衛國有一長者名須達多,平生樂善好施,常以財物給孤獨貧弱,故得善名“給孤獨”。一日須達多長者至王舍城為其兒子求婚,寄宿刪檀那長者家中。這位長者中夜而起,莊嚴房舍,營辦供養,須達多異常驚奇,疑其將請國王或是有結婚大典。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要請佛來此說法。當時須達多長者信奉外道,一聞佛名,頓生驚怖。刪檀那長者便為其備述佛之功德。次日聞佛說法,須達多長者心開意解,善根發現,證得初果,于是邀請佛光臨舍衛。佛問有無精舍,須達多說,“如見垂顧,便當營辦”。這樣,佛便接受邀請,并派弟子舍利弗隨同長者前往舍衛城,擇地選址。偌大舍衛城,只有太子祇陀之園方廣嚴潔,可容佛僧。須達多親往議買,太子開玩笑說,若將黃金布滿園地,就可售賣。長者便回家運金,果然是黃金鋪地。太子深受感動,也想作一功德,便稱園中樹木根部黃金未能鋪上,所以園雖賣出,但樹仍屬己。他將園中樹木也獻給佛。于是這一園林便稱為祇樹給孤獨園。以后園中又建立了房舍殿宇,故也稱祇園精舍,后來佛教便將波斯匿王、祇陀太子、須達多長者三人作為守護寺廟的伽藍神。 ⑥ 大比丘眾:由大和尚們組成的僧團。“大”謂道高德眾,非小德劣器,能為天王大人所恭敬者。“比丘”,梵文音譯。又譯“芯芻”、“備芻”、“比呼”等。意譯“乞士”、“乞士男”、“薰士”等。指出家后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僧人。其含義有三種:(1)乞士,即外乞食于世人以養色身,并為世人種福;內乞法于如來,以資慧命,并明己之真性;(2)怖魔,即魔聞生怖;(3)破惡,即精勤修習,破除諸惡,尤其是貪、瞋、癡三惡。眾,也稱“合”、“和合眾”、“和合僧”、“法眾”等,音譯“僧法”、“僧伽”、“僧企那”等,意即僧團。一般需四人以上。構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是“理和”,即皆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二是“事和”,表現在六個方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一般所說的僧伽有兩種,一是比丘僧伽,一是比丘尼僧伽,合稱“二部眾”、“二眾”。此外還有所謂“四僧伽”,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合稱“出家四眾”。
【譯文】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經結集中,號稱“多聞第一”的大弟子阿難尊者,根據自己耳聞目睹,誦出了釋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說法。
本經的教法,是我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說的。
那時,佛住在舍衛國內的祇樹給孤獨園里,聚集在佛周圍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和尚,總數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共處一園,不相離舍,組成了一個甚為龐大的僧團,隨佛聽法修持。
【賞析】
這節經文為《金剛經》序分中的通序部分。佛經一般都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其中序分又分通序和別序兩類。所謂通序即諸經相通一致,皆需具備的內容,一般包括“如是”、“我聞”,以及說法的時間、法主、處所、聽眾等六種要素,佛家稱其為“六成就”。在這段經文中,“如是”為“信成就”,指阿難之信;“我聞”為“聞成就”,指阿難所聞;“一時”為“時成就”,指說此金剛般若之法的時間;“佛”為“主成就”,指說法之主;“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處成就”,指說法的地點;“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除了宗教意義外,它所交待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大要素,也符合現代記敘文的基本要求。佛初說經時本來沒有此序,后來弟子們結集佛語時才增加進去,故也稱“經后序”。加上這個序分,具備以上六種條件,才能證明經文的真實可信,所以也稱之為“證信序”。
傳說釋迦牟尼臨涅槃時,弟子阿難悲痛萬分,涕哭不已。這時另一大弟子優婆離對阿難說:“你是守護佛法藏者,不要過于悲哀,當問佛滅后諸要事。”于是二人前往佛前,詢問了四個問題,其一為:佛所說法,理宜結集。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回答說,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干人俱。因此,后世佛經皆以這種格式開卷。因其系承佛遺教,故也稱之為“遺教序”。
還須說明的是,佛教界認為這段經文包含四種意義:其一為“遵佛囑”,即遵從佛臨入涅槃時關于經首格式的囑咐。其二為“斷眾疑”,因為在結集經藏時,阿難高升法座,眾生頗感其像如佛,遂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為斷此疑,阿難開口便稱“如是我聞”等語,以示其承佛加被,而非是佛。其三是“息諍論”,即是說阿難與眾弟子德業齊等,他要升座宣說教法,若不推從于佛,恐怕會引起不服或爭論。有了這段文字便明確指出了所宣教法乃親聞于佛而非自作。其四為“異外教”,即區別于外道經初用語,成為佛經特有的統一格式。
【評贊】
此一節經文交代了佛祖講經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整篇經文的起始,地位十分重要。宋代道川禪師曾作頌曰:“巍巍堂堂,萬法中王,三十二相,百千種光,圣凡瞻仰,外道歸降。莫謂慈容難得見,不離祇園大道場。”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金剛經·第七節》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