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獻通考》的主要內容,《清朝文獻通考》導讀
《清朝文獻通考》是記載清前期典制沿革的政書。原稱 《皇朝文獻通考》,乾隆帝敕編。本書原系 《續文獻通考》的一部分。乾隆三十二年 (1767),復敕以清朝獨立成編,以嵇璜、劉墉等為總裁。后經紀昀等校訂,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書。有清武英殿本、光緒間浙江書局本、《萬有文庫》二集 “十通”本等。
嵇璜(1711—1794),字尚佐,一字黼廷,晚號拙修。江蘇無錫人。雍正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劉墉(1720—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人。乾隆進士。由編修累官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紀昀(1724—1805),字曉嵐、春帆,晚號石云。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 人。乾隆進士。他 “文學負時望”,以 “學問優”,加四品銜,后擢翰林院侍讀學士。累遷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主編《四庫全書》 及 《四庫全書總目》,后人將其著作編成《紀文達公遺集》。
本書300卷,共26門:依次為: 《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肌?,《職官考》,《郊社考》,《群祀考》,《宗廟考》,《群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
本書記事起清開國,終乾隆五十年(1785)。內容、分類與《續文獻通考》基本相同,只是具體內容根據當時的制度略有增刪、調整。其中,《田賦考》增 《八旗田制》; 《錢幣考》增 《銀色銀值》及《回部普兒》; 《戶口考》增 《八旗壯丁》; 《土貢考》增 《外藩》; 《學??肌吩?《八旗官學》; 《宗廟考》增 《崇奉圣容之禮》;《封建考》增 《蒙古王公》等,皆以現有之制而加。反之, 《市糴考》刪 《均輸》、 《和買》、 《和糴》; 《選舉考》刪 《童子科》; 《兵考》刪 《車戰》等,皆以非當時之制而省。
本書取材多據檔案、國史、實錄、起居注、官修諸書、省修諸志及私人文集等。大致包羅了清朝前期和中期的主要政治、經濟制度史料,其參考價值比肩于《清會典》。但 “清三通”的通病,是追求形式,不少史料相互重復。后人未對本書做過系統的文字整理工作。
參考文獻
- 1. 王樹民: 《史部要籍解題》,中華書局,1981。
- 2. 陶懋炳: 《中國古代史學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上一篇:《清忠譜》的主要內容,《清忠譜》導讀
下一篇:《清朝續文獻通考》的主要內容,《清朝續文獻通考》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