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城俠隱》
【本書體例】
宋梧剛著。2萬字。收入北岳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版中篇小說集《武林奇杰傳》。
吳學武是海邊虎城郊區的一個農民的兒子,“文化大革命”中,他隨著“串連”的人潮,來到了首都北京,在頤和園萬壽山盤桓許久,時至薄暮,亦不忍離去。偶遇一皓首銀須的老人上前搭話,并道出了他的家在虎城,使學武吃驚異常。學武見老人手持一柄光華閃閃的長劍,又見識了他翩翩舞劍的風姿,便知老人是一武術家,遂上前討教武術真功。老人爽快地為他演示了“登萍渡水”的輕功和內家硬功,直使學武瞠目結舌。隨即他又向老者詢問內外家的區別,得到老人的耐心解答。二人分手時,老人叮囑他不要將相遇的事談與外人。可學武終于忍耐不住,在公共汽車上說于眾人,卻招至了眾人的斥打。下車后,見老人已在前方等他,責其口無遮攔,并給他療了傷。
吳學武回家以后,習武之心日熾。一日他挑菜進城,恰又遇見了那位北京見過的老人。學武欲拜其為師,老人卻把他引到一巷子前,說此巷藏一高人隱士,讓他在此覓師。第二天,吳學武果然到此查訪,見一老者出巷擔筐賣藥,上前打探,老人未予理睬。后一群“造反派”前來相欺,老人躲進巷里。學武相助不能,只好作罷。這老人即是現代著名武術家范籟。
兩年后的一天,學武又借機探到老人住處,見幾個軍人模樣的人正在逼迫老人顯露“青象吸針”、“白蛇吐信”、“鐵布衫”等真功夫。不想老人不愿,故慘遭折磨。眾人臨去,又搶走了老人的相傳為“干將”的寶劍。學武這才進屋,深為不平,好言相慰,又意欲拜師。在他的懇求下,老人答應授他兩種入門功夫。
幾年后,吳學武將老人授他的“十八羅漢手”與“自然走圈功”習精,又來拜望老人。見只有老婆婆一人在家,知老人已被請去虎城體委。俟老人回來,才聽說剛要恢復的武術訓練又被“批林批孔”沖得煙消云散。老人很氣憤。學武的到來,給老人帶來了一絲慰安,遂得授一套練神的龍拳。
春天終于來了。學武又來看望老人,見已先有兩位干部模樣的客人給老人帶來了平反通知。老人異常興奮,學武也得以解開了埋在心中多年的疑團。原來老人范籟是自然門第三代傳人,武術大師杜心武的高足,三十年代初曾應李濟深先生聘請,任南方國術館長。并于任西山林場場長時,曾拜一游方道人習“天盤功夫”,后雖不果,但范氏始終感念那位師傅。此人即吳學武巧遇的那位老人。
這時,香港《武林周報》的兩位訪員也前來采訪,老人當場表演了幾招絕技。又有兩個武林中人先后搶進較技,均被輕易擊敗,二人五體投地,甘拜老人為師并代為尋回了老人的“干將”寶劍。老人也欣然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多年來精心撰寫的幾十種有關武學、醫學及哲學等著述。老人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這是一部以我國第三代自然門傳人范籟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斷曲折經歷為主要故事情節的小說。
故事由一位叫做吳學武的農村青年引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吳學武結識了一位舞劍老翁。由于好奇,他在老者那里,第一次見識到了中華武功的神奇與精奧,并把自己原來只在小說中聽說過的近乎神話的許多事情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了印證。這一奇遇在吳學武的心中埋下了崇尚神秘的中華武學的種子,也使他與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然后就是由那老者指點,他開始進入當代武學大師范籟的生活。首先,他是一個懷有正義感的質樸的青年。他愚訥,直率,當第一次向范籟先生打聽那位心目中的隱士高手的時候,他的爽直、不計場合環境,使處于特殊政治生活環境之下和特定歷史時期中的范籟難于對答,只能不予理睬。但這挫折并未熄滅他那執著的追求,盡管由于種種原因他不能天天追隨在范老先生的身邊,但他那真誠的安慰,熱情的希冀,以及那于人處逆境時亦不退避三舍的無畏的崇戴,終于使老人那冰凍的心融解。他獲得了老人的信任。忠誠,是朋友間、親人間、師生間的最可貴的品格;信賴,是對這品格的最高獎賞!
吳學武的品格便擁有這可貴的素質。他可能毫無才華,尤其他可能未必是一塊習武的好坯子,但是他卻擁有了一切武人應該擁有的俠肝義膽,急人之難,不退縮,不回避,不患得患失、斤斤計較。他擁有了做為一個好人的基本的條件。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他才終于獲得了范籟老人的青睞。我們要的不一定是武學高手;因為我們生活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所以我們需要那在日常的生活中最常見的好人。因為一個武功并不太高的好人雖然未必能夠創造出驚人的業績,但他起碼能夠有益于大眾生活;而一個德性并不高尚的人如果身懷絕技,那么他對生活的危害可能就太大了。
范籟是小說的主人公。一個武學大師,在別人危難中,他可能救人于水火,顯示出超人的能量;但在時代的漩渦里,在歷史的激流中,他的力量則顯得那樣緲小,那樣乏力,那樣受制于人、于世無補。也許是生活太戲劇化了,它本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折——不管他是不易世出的偉人,還是舉目皆是的碌碌庸才。
范籟的命運應該打破那些在武俠夢中長睡不醒的武俠們的最神圣的信仰了。我們應該回到現實生活中,嚴峻地審視我們自己所生存的這時代,審視我們自己,也審視歷史。
上一篇:《虎俠嬌娃》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虎帳吟風錄》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