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鷹拳傳奇》
【本書體例】
李波著。21回,10萬3千字。收入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武林傳小說集”《奇俠與女杰》。
湖廣交界之地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古鎮,名叫金石鎮。這一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鎮上居民正在過“鬼節”。三十開外的寡婦杜三娘——瑤山中有名的武林豪杰“鐵涼傘”之女、自幼隨父練就一身好功夫的巾幗英雄,也正與兒子準備迎接丈夫的忠魂歸家。忽有一憔悴、悲戚的少女陳玉梅叩門乞求三娘將自己買下,以為其做獵手的父親療傷。杜三娘為其身世所感,慨然以五兩碎銀相贈,并收陳氏做了義女。杜氏母子剛剛送走陳玉梅,忽又有人驚恐地呼喊雞公蛇進城了。原來這“雞公蛇”,乃當地土豪袁中飛的綽號,此人系擁立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憲政請愿團總”,此來金石鎮,專為到蔣家搜杜三娘之夫蔣仆托蔡鍔寫的一封有反袁復國、討伐帝制內容的續書,進而借以誅殺蔡氏。杜三娘因拒交綾書而為袁中飛所槍殺,其子蔣鑫亦未脫險。當母子二人陳尸街頭時,一只巖鷹從蔣鑫手里叨走一塊白綾。隨后蔣鑫之“尸”也被一位不知名的俠士帶走,放在陳世云、陳玉梅父女家門前。陳氏父女發現蔣鑫后,經悉心照料,使之很快復元。蔣氏傷愈后,獨自一人往找袁中飛復仇,未果,且再次受傷,幸得妓女畫眉蛋劉秀云相救。原來,杜三娘曾搭救過畫眉蛋,于其有恩。
一天,蔣鑫與陳玉梅游玩登上了舜皇峰頂。其頂有座舜皇廟,寄住一隱退江湖的武林名師李振聲。此人正是曾救過蔣鑫的那位無名大俠,因獨創“鷹爪翻子門,”人稱“鷹爪李”。蔣鑫得知李振聲的威名后,決心拜之為師。幾經磨難,多次考驗之后,鷹爪李終于收蔣鑫為徒。
光陰荏苒,兩年以后,蔣鑫深得其師真傳,武功大進。一日,蔣氏偶爾看到巖鷹搏蛇的情形,一時靈感突發,悟出了一套融百家之精華的“巖鷹拳”。
陳世云、陳玉梅父女下山賣藥為袁中才發現,陳世云力戰身死,玉梅落入魔掌。李蔣師徒二人得訊后暫時分手。李振聲救出玉梅,蔣鑫則遠走聯合反袁力量,投到了寶慶精武館白館長門下,受任館總教練,并與俠士朱龍彪結為兄弟。袁世凱登基消息傳來,蔣氏遂辭職,準備投身反袁斗爭。他一路打聽陳玉梅下落終于在一個叫林家屯的地方,與玉梅巧遇。二人終成伉儷。
蔡鍔起義后,蔣氏非常振奮。在師傅鷹爪李的幫助下,他行里赴云南,投軍報國。途經苗鄉,得到新老拳王的賞識;打擂比武,又獲“巖鷹王”美稱。不料其仇人袁中飛一直尾隨,并乘機盜走蔣攜的反袁重資。后在敵人內部火并之際,蔣得苗人之助,殺卻袁中飛黨徒,奪回重資。然后蔣氏急赴蒙自迎接蔡,正遇袁中飛等刺殺蔡氏,蔣以飛鏢救蔡,誅袁中飛,報了大仇。蔡也集各路英雄,舉起了反袁護國的大旗。
中國當代武林小說,或穿鑿一代武師之成長史,或勾沉幾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武林傳奇故事,其特點,均不過拘泥史實、傳說,輔以大的社會政治背景,以期頌贊民族大義,謳歌時代英雄,反映世態炎涼,往往惡即惡、善即善,善惡之分如涇渭并流,異常分明,叫人一目了然。其實,這與生活中的真實相比,不免或有概念化、簡單化的傾向。且不說生活中的所謂好人,難免有一二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即便是那十惡不赦的奸臣賊子,酒囊飯袋,我們也不能不分皂白地說他們是清一色的、無條件無緣由的壞,不可救藥,不但社會學意義上的“人”不敢言“好”,即是做為一個自然“人”,其性格、其情感等也是一無可取之處,一無似“人”之處了。歷史復雜,生活復雜,因此包含了所有歷史、與概括了所有生活的人才更復雜,叫人琢磨不透,理論不清。
然而藝術并不就等于生活,小說也不是生活的摹寫與照相,它需要比生活更概括、更集中。因此,小說較之生活簡單一點也是情有可原。正如本篇小說中的袁中飛,壞則壞矣,無時不壞,無處不壞,真讓人有世有此人,恐無寧日的杞憂。其實,這生活就是經作家概括化了的。登門索書,槍殺杜三娘,在生活中可能為一個人所為,而后來的謀刺蔡鍔,則可能會另有其人,然則為何加在一個人身上,曰為免結構松散、線索繁多、人物變易之故也。一句話,為了讓故事緊湊、集中,不得不如此。這就是作者的煞費苦心之處。小說中所反映的“生活”,無疑是經過了作者的精心剪材的。
小說中,杜三娘之夫、蔣鑫之父蔣仆,原即致力于反袁復國,討伐帝制的事業,后雖身先故去,但其思想意志,顯然已深入人心。其妻為保綾書,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子更是子繼父業,全力以赴,不但之先無需對這樣一種重大的政治選擇具備清醒的正確認識,而且其后也似乎沒有及時地對此有一個基本的理解。一切都是那么生硬,突如其來,仿佛冥冥之中已有一個力量事先對此均有安排,不管情形如何,卻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式走。作者在這里等于是在向我們展示著一個接一個的生活答案,而并不是在為我們再現生活,讓我們得以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經過繞有興味的回味和重新經驗,而進一步地獲取生活的真諦。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講故事方式,它只注意著外在情節的演進和發展,而沒有,或在說忽略了事物內在運動的過程。
對這樣古老的故事,我們似乎應該有些“不滿足”了。
上一篇:《少林小英雄》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峨嵋劍影》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