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說·劉義慶與《世說新語》·周處
《世說新語》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 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 “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本篇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之“自新門”之十五。
它寫周處改過自新的經過,告訴世人一個重要道理:知錯能改,同樣可成為有用之人。這個故事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這篇小說篇幅較小,有兩層意思:
第一段(篇首至“相慶”):義興“三橫”;
第二段(“竟殺蛟”至篇末):除害自新。
第一段:義興“三橫”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 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一、詮詞釋句:
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縣南)人。他少時胡作非為,鄉里厭惡他。后官至西晉御史中丞。因抵抗氐人齊萬年之亂,以身殉國。《晉書》有傳。
兇強俠氣——兇強,言兇暴強悍。俠氣,有俠客氣概。此指爭勝好斗。
邅跡虎——邅(zhàn沾)跡虎,含義不詳。《晉書·周處傳》作白額猛獸。
暴犯、三橫、尤劇——暴犯,侵害。橫(hèng),粗暴。三橫,即三害,指蛟、虎和周處。尤劇,更加厲害。
說、冀、其一——說(shuì稅),勸說。冀,希望。其一,指周處。
沒與與之俱——沒,沉沒。與之俱,指周處同河蛟一起沉浮。
二、略述大意:
周處年輕之時,特別兇暴強悍好斗,被鄉里人認為是一個禍害。同時,在義興(今宜興)地方的水中有蛟龍,山上又有白額猛虎。它們全都在侵害老百姓。所以,義興人把周處、白額虎和蛟龍,合稱為“三害”,其中以周處之患最為厲害。有人規勸周處去殺虎斬蛟,其實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意謂給周處留下改過機會)。周處上山殺了白額虎,又下到水中去同蛟龍搏斗。水蛟有時浮上來,有時沉下去,為此在水中游斗了幾十里,周處也同蛟龍一併浮上沉下。這樣經過三天三夜,地方上的人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便相互奔走慶賀。
在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謂已死,更相慶”。這是什么含義呢?
上文已說到鄉人列虎、蛟、處為“三橫”,并指出“以處尤劇”。這就是說,虎、蛟之害,固然可怕、可恨,但它們的兇殘還不及“周橫”之厲害。因此,對于周處之死,則更為可慶、可賀。可見周處的橫暴已到極點,鄉人的痛恨也到了極點,盼他早死。
第二段:除害自新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 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 “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一、詮詞釋句:
為人情所患——人情,眾人之感情。患,禍患,因禍害而痛恨。
入吳尋二陸——吳,即吳郡,今之江蘇蘇州市。尋二陸,尋找兩個姓陸之人。此指陸機與陸云兄弟倆。
平原與清河——平原,指陸機,他曾任晉平原內史之職;清河,指陸云,他仕晉后,官至清河內史。
修改與蹉跎——修改,即改過自新。蹉跎(cuō tuó搓陀),虛度光陰。這是說,周處想改過自新,但年齡已大,虛度了年華,恐怕為時已晚。
朝聞夕死——語出《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意謂:早上聽到了圣賢之道,晚上死去也不虛此生。兩句是說,古人看重“朝聞夕死”,何況你的前途還有希望呢。
令名二句——令名,美好的名聲。這兩句是,再說,一個人最怕不能立志,有了良志,何必擔心名聲不能顯揚。彰,顯也。
改勵與忠臣孝子——改勵,改正過錯而自我勉勵。忠臣,謂其死于國事。《晉書·周處傳》載:氐人齊萬年反,朝廷派他去平反,臨危不懼,最后戰死。孝子,周傳稱他“轉廣漢太守,以母老罷焉。”贊其棄官盡孝。
二、略述大意:
周處隨蛟沉浮許久,人們都認為他已死了。突然間,他竟斬了河蛟活著出來。當他聽到鄉人們正在互相祝賀他的死時,才知道自己被眾人當作禍害而痛恨,于是,產生了悔改之心。于是他就去吳郡尋找當時名人陸機、陸云兩兄弟。沒有見到陸機,只找到了陸云。他將自己的往日情況和當下心情,全都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決定要改過自新,但又擔心已經年華虛度,怕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最重視“早上得道,晚上即使死去,也滿足了”這一古訓,何況,你老兄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最怕是不能立志,如有了良志,還擔心什么美好名聲不能顯揚呢! 周處聽了就下決心努力改過,勉勵自己為人為國干一番大事。最后,周處終于從一個“鄉患”變成為一位忠孝兩全之賢臣。
讀完這篇小說,有兩點啟示:
一、周處形象的教化作用
文章亮給人們的周處,原是一個有嚴重過錯的人物——“鄉患”。但是,“敗子回頭金不換”,最后,居然成為晉史上的一位有作為、有成就,以至“忠孝兩全”的歷史名人。后人從這個歷史人物的大轉變中,能取得什么“真經”呢?對現實又有何教益?
我想,至少有這樣幾點值得記取——
第一,“有錯改了就是好人”;“不怕犯錯,只怕不改”。以往年代,經常聽到這樣的“訓導”。這也是古已有之的“古訓”,為人之道,莫不如此。因此,今人也當堅持此道。
第二,改錯的要訣在于:首先敢于正視自己的錯誤,樹立改正的決心;然后,勇于尋找外人支援,并善于接受幫助;最后,堅定信心,堅持目標,持之以恒,奮勇前進。
第三,在思維方法上的啟示是:一切事物中的新舊、美丑、善惡和錯對,以及先進落后等諸多對立矛盾現象,一般地說,都是相對的、變化著的,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這些“言理”的條條杠杠,都是從周處這個歷史人物身上抽取、提純出來的;其實,也可從后世,以至當世的許多現實現象中得以驗證。
二、“周處”故事情節結構,可用以下的“圖示”,加以說明——
附圖之七十五:
上一篇: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明清小說·吳敬梓與《儒林外史》
下一篇: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作品·山海經·夸父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