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有論》的主要內容,《崇有論》導讀
《崇有論》是中國古代的一篇哲學論著。西晉裴頠撰。收入《晉書》卷三十五裴頠傳。光緒中,該文又由嚴可均輯入 《全上古三代漢魏三國六朝文·全晉文》。
裴頠 (267-300),字逸民,河東聞喜 (今屬山西) 人。曾任散騎常侍、國子祭酒等職,以善言 “名理”為時人所推重。因 “疾世俗尚虛無之理”著《崇有論》“以抑之”。晉惠帝永康元年,因反對趙王司馬倫貪暴,為司馬倫所殺。著有 《惠帝起居注》、《辨才論》、《裴頠集》均已亡佚。
《崇有論》分五段,1368字。第一段提出了對世界的總的看法。認為“夫總混群本,宗極之道也;方以族異,庶類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體也;化感錯綜,理跡之原也?!敝赋龅婪翘摕o,而是有形有象,正是這種 “總混群本”才構成了 “宗極之道”。因此宗極之道應建筑在具體的 “有”基礎之上,而不是抽象的 “無”的基礎之上。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又有著與其他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事物的性質及其關系的規律稱為 “理”; 每個事物的存在所依賴的東西稱為“資”; “資”如能合乎該事物的需要叫作 “宜”; “道”、“理”、“宜”、“情”都立足于 “有”。作者提出 “用夫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勞而后享,居以仁順,守以恭儉,率以忠信,行以敬讓,志無盈求,事不過用”,才是應遵循的政治與道德規范,而統治者應該 “綏理群生,訓物垂范”,這才是圣人為政之道。第二段著重分析流行于一時的 “貴無論”產生的社會根源 。指出由于 “欲衍”造成 “速患”,“情佚”引起 “怨博”,“擅恣”激發 “興攻”,“專利”引發 “延寇”,“厚生”導致“失生”,所以社會上許多人“察失偏質有弊,而睹簡損之善”,“遂闡貴無之議,而建賤有之論”。對于這種矯任過正的“貴無論”,君主們必須“慎所教”,不可不審“昏明所階”。第三第四段論述貴無論的流行給封建政治與道德造成的惡劣影響。指出貴無論者大談虛無之理,“多往弗返”以至走向極端,使整個社會都 “薄綜世之務,賤功烈之用,高浮游之業,埤經實之賢?!薄傲⒀哉呓逵谔摕o,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這樣勢必造成放任形骸,尊卑失序,貴賤混淆,禮崩樂壞的嚴重后果,危及封建統治的正常秩序。又貴無論者依據《老子》一書的“無”為其張本,文章認為《老子》雖“以無為辭”卻“旨在全有”。貴無論者將老子學說理解為“以無為宗”是片面的見解。第五段與第一段首尾呼應,從哲學上綜論“有”、“無”。認為“有”和“無”都是具體的,“無”不能生有,事物的客觀存在,事物之間的聯系及其規律,也不是“無”所能概括的,從而肯定了“有”的絕對性和普遍性。最后作者借捕魚不能靜坐而得魚,獵鳥也不能徒手而得鳥為例說明,捕魚、捉鳥所使用的工具和積累的經驗就是有而不是空談 “無”就能具備的。
《崇有論》文約義豐,邏輯嚴密。它從維護封建政治統治和儒家傳統的禮制的權威出發,從本體論上來論證“崇有”優于“貴無”,矯玄學虛誕之弊,使玄學更好地適應西晉統一事業的需要,為統治者提供“內圣外王”之道,在當時就產生了較大影響?!叭绻麤]有裴頠樹起‘崇有’的旗幟維護名教,也許玄學的發展會走上另一條與現實越離越遠的道路”(任繼愈主編《中日哲學發展史》)?!冻缬姓摗窂娬{存在就是本體,并論述了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它“確實表現了某些天才的閃光”,(同上書)雖然它試圖直接從社會存在來說明社會存在,并忽視了“有”與“無”之間的對立統一,但在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上是“一次極有價值的探索”。也是一次對傳統思想模式的突破?!?同上書)故此論問世后,立刻引起貴無論者的責難,但多“莫能折”(《世說新語·文學》)。當時的貴無論者樂廣與裴頠討論《崇有論》,“頠辭喻豐博,廣自以體虛無,笑而不復言。”(同上書)這都說明《崇有論》對風行一時的貴無論玄學是一種挑戰。裴頠以后的孫盛、王坦之等人進一步將“有”與“無”,“名教”與“自然”結合起來,建立了更為精致的玄學理論。他們的成績是建筑在《崇有論》基礎之上的。
參考文獻
- 1.裴頠:《崇有論》,見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58。
-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四冊,人民出版社,1986。
- 3.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88。
上一篇:《崇文總目》的主要內容,《崇文總目》導讀
下一篇:《常州先哲遺書》的主要內容,《常州先哲遺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