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沉郁頓挫》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于茲以下沉郁頓挫,與漢高過沛歌風,同一氣象。(李因培《唐詩觀瀾集》卷三)
【詩例】
經破薛舉戰地
李世民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
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
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解析】
“沉郁頓挫”,本是杜甫對自己詩歌藝術的自我評價:“臣之述作,雖不能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揚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進〈雕賦〉表》)“沉郁頓挫”概括了杜甫詩歌風格的主要特征。這種風格乃是時代與社會的深重矛盾或危機在詩人精神與藝術創作中的具體結晶?!俺劣簟?,是杜甫詩歌藝術的核心、靈魂與特質,它表現為沉痛、憂郁的情感氣質,深沉、濃郁的情感內蘊,沉雄、凝重的情感風神。就杜甫來說,則是以深廣的構思,描述(概括)深廣的現實,抒寫深廣的家國離亂之感與人生憂患之懷,興寄深遠,悲慨萬端,從而創造出具有悲壯、雄闊之沉郁美感的動人傳神的意象或情境。這是沉郁風格、神采的基本特征?!邦D挫”則主要指描寫事物、表達情理的技巧,做到波瀾縱橫,一波三跌;頓挫盤折,一唱三嘆。在杜甫之前,曹操、曹植、王粲、鮑照、庾信諸家詩作,都程度不同地帶有沉郁的特點。初唐李世民為秦王時,馳騁疆場,親歷隋末社會動亂,“手定中原,籠蓋一世”;在文學上反對“文體浮華”,“亂政害物”的六朝宮體詩風。他的一些詩作有一股高昂、勁健,沉郁、慷慨的格調和氣概,時見雄放、宏拔之句?!督浧蒲εe戰地》便是這類詩作中值得重視的一篇。
此詩前10句追懷往昔掃滅薛舉的征戰:薛舉在隋大業末為金城(今甘肅蘭州)校尉,與其子薛仁杲起兵,自號西秦霸王,全部控制了隴西之地。公元617年自稱帝號于金城。唐高祖武德初,秦王李世民曾率軍抵御并掃滅薛舉。詩中追敘了作者當年的滿懷壯氣,心高志潔,仗節破敵。“移鋒”四句描述征戰情景,前鋒推移,刀光霜刃,有如驚電乍起,大軍轉戰,煙塵潮涌,恰似長河決口。薛軍營壘崩碎,如流星沉落,唐軍戰陣翻卷,如橫云斷裂,以雄健的筆力表現出當年粉碎薛舉時凌厲無前,所向披靡的銳氣與豪情。后10句描述李世民即位后巡視舊日戰地的情景:“沉沙”四句,言沉積的沙塵已埋沒了戰地的“故跡”,惟有當年大軍駐地還留存著“減灶”以迷惑敵人的“殘痕”。現在所見者,透浪穿水的彩霞格外澄澈、鮮明,環抱蓮峰的云霧一片迷茫、暗淡。作者深感世途流易、人事今昔的變化極快,最后發出“前蹤”遷逝、撫躬自適的感慨。這段尋訪戰地“舊原”景象的描寫及作者發抒的感慨,帶有舊地重尋而景象全殊,茫然無跡的遷逝悲涼意味,從意象到情感帶有一定的沉郁色彩。至于“頓挫”,從全詩前后兩部分組合看,頓挫變化是很明顯的,但是單看后半部分,頓挫力量則不甚明顯。李因培特意舉出此詩,評其“沉郁頓挫”,其意在反駁王世貞批評唐太宗:“其詩殊無丈夫氣習”的話是偏激的,實事求是地指出唐太宗詩中也有頗具丈夫氣習的“沉郁頓挫”的一面,還是比較中肯的。
總之,“沉郁頓挫”這種風格美與意象美,絕非僅憑藝術技巧所致者,乃是深厚、博大的情懷,特別是像親身體驗了社會與個人的悲劇性人生而充滿崇高的博愛精神的杜甫,負荷著深重時代苦難的憂國憂民情感,在詩歌創作中凝聚、映射于詩歌的意象、境象之中的結果。如其《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哀江頭》、《三吏》、《三別》等眾多杰作便是明證??傊?,凡是在精神、品格或經歷、感受上,與杜甫相近或相通者,其詩歌意象與情蘊一般均帶有某種程度的沉郁色彩,像宋代陸游、辛棄疾的詩詞,像明末陳子龍、夏完淳的詩歌,就是極好的證明。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溫潤為中唐首唱》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沉著痛快》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