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作品·山海經·夸父逐日
《山海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本篇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于勇敢、力量和偉大氣魄的贊賞,對死后不忘為人造福的崇高精神的歌頌。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一、詮詞釋句:
夸父與逐走——夸父,神話傳說中善于奔跑的巨人,又稱“博父”。當是一個種族的名稱。逐走,追趕、競走。
入日與河、渭——入日,闖進烈日之中。一說,追至太陽下山的地方。河,黃河。古人常以“河”稱黃河;以“江”稱長江。渭,即渭水,在今陜西境內,是黃河一大支流。
大澤與道渴而死——大澤,大湖,傳說在雁門山之北,縱橫千里。道渴而死,在逐走的路上干渴而亡。
鄧林——釋義有二說:一說,鄧林,是地名,在今大別山附近;一說,鄧林,即桃林。據清人畢沅考證,鄧,桃,古代音同(見畢沅《山海經》校本)。又一說,是一片以鄧樹為主的大森林。《列子·湯問》載:鄧林大小數千里。
二、略述大意:
北方有一個夸父族的巨人,名叫“夸父”。據說,此人善跑,要同太陽比腳力,看看誰跑得最快。大家知道,太陽自東邊起自“湯谷”至西邊落入“禺谷”,相距數萬千里,要同太陽比賽跑,談何容易。當時,日已西斜,夸父才開始上路追趕。于是邁開大步,轉瞬千里,太陽前跑,夸父后追,終于迫近太陽了,闖人太陽的熾烈的熱圈。當太陽即將落入禺谷之前,夸父口渴如焚,一連喝干了黃、渭兩條大河的水,還未解渴。意欲再去喝北方千里大澤的水,不幸,半途中夸父干渴倒下了,在臨倒地之前,將手中的木杖拋至遠處,并變成了一片花果累累的桃林。據說,此林至今已延綿為數千百里的大桃林。
這個神話篇幅極短,只有五十來字,但容量可大,且內蘊甚深。它有若干閃光之點——
首先,夸父為何要追趕太陽?
故事文本只作客觀敘述,并未點明“與日逐走”的動機與原由。有人會說,這是神話作者的粗疏;也有人認為,是作者有意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本來么,一部偉大作品,往往可作不同解讀,進行多角度的演繹。事實正是如此。對于這個“逐走”動機,民間就作過多種揣測:有說夸父每天見到日出日落,不知到底落在何處,要探個究竟;有說夸父乃賽跑巨人,心氣極高,要與太陽比個高低;又有的則認為,太陽值班未能恪盡職守,要趕去教訓教訓,等等。我們也不妨猜一猜,夸父究竟為何要同太陽神“逐走”?此其閃光點之一。
其二、“夸父”,是一個單體人名?還是集體的部族名?
據傳,北方廣袤的荒原上,有一個身體魁梧的“巨人族”,居住在“成者載天”的叢山中。這個部族有一名善跑的巨人,名叫“夸父”。還說他是身材高大,力大無窮的巨人,雙耳以黃蛇為佩飾,雙手各握一蛇。在古籍中,還說“夸父”,是大戎之國的巨獸名(見《呂氏春秋》),在《水經注》中,又說它是河南鄧林塞的夸父山。在《山海經·海外北經》中,更說是一個國名,在聶耳東邊有個博父國,即夸父國。如此看來,“夸父”二字,只是一個符號,在我國傳統姓氏中,常常以官得名,或從地取姓,因此,可以作為一人之名,也可以作為一個族名,不必過分拘泥。在嚴謹的史書上,其稱謂盡可能有確鑿含義,而在神話傳說中,則不必字字句句求真。
其三,夸父怎么敢與龐然大物的太陽“逐走”?
這里,可以有許多解說。但我認為,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他對龐然大物采取了“戰略上蔑視”的態度,懷有必勝的信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勇于探索的無畏氣概和追求真理的執著性格;還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無窮的神力,特別是那種敢于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決心,等等。所有這些因素匯聚于一身,就可以使一個人——夸父干出一場驚天動地的壯舉。
上一篇:劉義慶與《世說新語》·周處
下一篇: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作品·風俗通義·女媧摶土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