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散文作品·唐代·復仇議狀》簡析
陳子昂著。見《陳伯玉文集》,收于《唐代散文選注》。這篇文章通過徐元慶為父報仇自首投案一事,說明禮和法發生矛盾時,禮宜服從法。先寫徐元慶之父為縣吏所殺,元慶殺死縣吏為父報仇,而后自首投案的事實。然后談先王立禮制法的作用,禮教人以上進,法明罰以治亂。徐元慶為父報仇,縛身歸罪,其節義可嘉,按禮是“不宜誅”的。但按之國法,“殺人者死”,元慶宜伏誅。又制法以防亂,行禮以崇德。“元慶報父之仇,意非亂也,行子之道,義能仁也”,元慶當公開免罪。但“元慶之罪不可廢”,為什么?如以“元慶之節,廢國之刑”,后人效之,互相仇殺,“其亂誰救”?最后的結論是,元慶“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至于他的節義孝道,可以另行表彰。關于這樁公案,王安石曾撰《復仇解》,對陳子昂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文章質樸無華,通暢易曉,層次清楚,說理周到。
上一篇:《散文·宋金元·復仇解》簡析
下一篇:《散文·清代·復魯挈非書》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