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東山經·東山一經》鑒賞
東山經之首,曰樕之山①,北臨乾昧②。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③。其中多鳙鳙之魚④,其狀如犁牛⑤,其音如彘鳴。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⑥,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師⑦。
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⑧,其鳴自詨。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䖪鼠⑨,見則其邑大旱。水⑩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魚⑪,其狀如儵,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齊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魚⑫。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岳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濼水⑬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豺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㐨之魚⑭。有獸焉⑮,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其中多䖺䗤⑯,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⑰,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⑱,其名自訆。環水出焉,東流注于海,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無草木,多瑤碧。激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蠃。
凡東山經之首,自樕之山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狀皆人身龍首。祠:毛用一犬祈,衈⑲用魚。
〔注釋〕①樕之山:樕音速(sù)。②乾昧:地名,可能是山,也可能是水澤。③東北流注于海:此處之海,即帝禹時期的渤海,其水域面積比今日渤海寬闊許多,其海岸線大體在濰坊、淄博、濟南、德州、保定、北京通縣至秦皇島一帶。④鳙鳙之魚:胖頭魚,或謂海牛。⑤犁牛:毛色花斑似虎紋的牛。⑥藟山:藟音壘(lěi),藤類。⑦活師:螺螄,或謂蝌蚪。⑧從從:犬類。其形貌頗似雌雄二犬交尾狀,雄犬兩條前腿搭在雌犬背上,遠看只見它們有六條腿。⑨䖪(zī)鼠:此鼠或謂烏雞,實際上是由巫師裝扮或制作的動物造型,用來預報旱災。⑩水:音紙(zhǐ)。⑪箴魚:箴魚的嘴細長如針。⑫鳡(gǎn)魚:俗名黃頰魚,體長可達1米,性兇猛。⑬濼(luò)水:古水名,源出今山東濟南市西南,北流至濼口入古濟水(此段古濟水即今黃河)。⑭堪㐨之魚:㐨音序(xù),不詳。⑮有獸焉:豺類動物,經文未言其名。⑯䖺䗤(tiáo róng):飛魚或水蛇。所謂“出入有光”,可能是一種生物放電現象或其他電磁異常導致的發光現象,海洋里有一些浮游生物和魚類可以像螢火蟲一樣發出光來。⑰泰山:即今日東岳泰山。⑱狪(tóng)狪:疑是家養豬。⑲衈(ěr):殺牲取血以供釁禮之用。
【鑒賞】東山一經即東部山區第一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12座山,10條河流,12處地望,19處礦物,5處植物,12處動物。
根據《五藏山經》26條山脈“由近向遠、由內向外、由中心向外圍”的分布規律,東山一經應當位于《東山經》4條山脈的最西部,并且與《中山經》東部、《北山經》南部和《南山經》北部的山脈相鄰或相望。
具體來說,東山一經諸山位于今日泰山及其北南一線,其主峰即本章第11節的泰山。泰山海拔1524米,乃齊魯大地唯一高山,大汶河即發源于泰山山脈,那里有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在7400年前海侵最甚時,泰山一帶幾乎變成海中孤島,并成為周邊地區逃難者的救生之地。
今日山東丘陵的泰山山脈、魯山山脈、沂山山脈,有多條小水系發源并向東北流入渤海,其主要的一條河名叫小清河,它很可能就是本章第11節所記從泰山發源、向東流入大海的環水。
第11節記述泰山有一種特殊的動物狪狪“其狀如豚而有珠”。“豚而有珠”可能是當地居民在用“珠”(珍珠、珠狀玉石)來給豬打扮;被特意打扮的豬,應該是對人們有功或有貢獻的豬,它很可能是生育了許多豬仔的母豬,或者是強壯的用于配種的公豬。有趣的是,泰山的狪狪,與北山三經所供奉的彘身載玉之神頗為相似,表明兩地居民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事實上直至今日,中國民間對有貢獻的家畜仍然會給它們戴上大紅花,其習俗可以追溯到“豚而有珠”的記述。與此同時,這也是中國人飼養家豬的最早的文字記載之一,與“家”(寓意屋檐下有豬)字的創造可以相互印證。
第4節的勃齊山。眾所周知,中國山東省古為齊魯大地。齊地靠北,其中心在淄博;魯地靠南,其中心在曲阜。根據東山一經記述的勃齊山地理方位,確實距離淄博不遠,因此勃齊山之名或許與齊地之名有關。
第7節的高氏山有箴石、諸繩水。箴石即砭石,加工成板狀或針狀,可用于刮痧、按摩、點穴(刺壓穴位),以治療疾病和養生健身。因中國古代名醫扁鵲擅長用砭石刮痧,因此砭石又稱扁鵲石。諸繩水的“繩”字也有講究,在古代“繩”是一種神圣的器物,一是結繩紀事,二是丈量土地,古埃及人稱測繪工程師為執繩者,女媧以繩甩黃土造人的故事表明她也是執繩者。此外,繩又像蛇,而手持蛇、耳戴蛇乃是巫師的身份和權力標志。
第7節高氏山的諸繩水和第8節岳山的濼水,它們向東流入之澤,按方位當指今日江蘇省北部的古湖澤,如今它們早已淤積成陸地了。岳山之名,表明它是一座有地位的山。今日安徽蚌埠市西的懷遠縣涂山相傳即帝禹召開諸侯大會的地方,涂山附近的荊山相傳即卞和采玉處,或許岳山即在此地;而蚌埠之名應得自貝殼堤,它是古海岸線的標志。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西山經·西山四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東山經·東山四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