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本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德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的重要宗教哲學著作。漢澤本原載三聯書店1962年版《費爾巴哈著作選集》,1984年,譯者榮震華根據柏林科學出版社1956年德文版重新作了修訂,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單行本,并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本書計有29萬余字,包括第1、2、3版序言,導論,第1部分,宗教之真正的、即人本學的本質,第2部分,宗教之不真的(或神學的)本質,共28章,還有附錄、解釋、注解和引證。作者在這部著作中,從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揭示了宗教神學的神秘,分析批判了基督教及神學,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應有地位。在序言中,費爾巴哈論述了思維與信仰、理性與宗教的關系,回擊了來自兩方面的的批評,分析了書中兩部分的關系,在導論中,作者概述了人的本質和宗教的本質。他認為人的本質在于理性、意志和心,而宗教則是人類的精神之夢,是人之本質的異化,上帝是人自已創造出來的。在兩部分正文中,費爾巴哈要表述的也正是這一思想,神學就是人本學,只不過第1部分是直接的證明,第2部分是間接的證明。在他看來,包括人在內的自然是唯一的實在,上帝不過是人的自身本質的虛幻反映,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他指出:“人使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為這個對象化了的、轉化成為主體,人格的本質的對象,這就是宗教之秘密。”書中還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這部著作在當時的德國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上一篇:《城市與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天體力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