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記《劉晨阮肇》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1]經十三日,糧食乏盡,饑餒殆死。[2]遙望山上有一桃樹,大有子實,而絕巖邃澗,永無登路。攀緣藤葛,乃得至上。各啖數枚,而饑止體充。復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見蕪菁葉從山腹流出,甚新鮮;復一杯流出,有胡麻飯糝。[3]相謂曰:“此知去人徑不遠。”便共沒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4]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見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劉、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來。[5]”晨、肇既不識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6]問:“來何晚邪?”因邀還家。其家銅瓦屋,南壁及東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絳羅帳,帳角懸鈴,金銀交錯。[7]床頭各有十侍婢,敕云:[8]“劉阮二郎,經涉山岨,向雖得瓊實,猶尚虛弊,可速作食。[9]”食胡麻飯、山羊脯、牛肉,甚甘美。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賀汝婿來。”酒酣作樂,劉阮忻怖交并。至暮,令各就一帳宿,女往就之,言聲清婉,令人忘憂。至十日后欲求還去,女云:“君已是來,宿福所牽,何復欲還邪?[10]”遂停半年。氣候草木是春時,百鳥啼鳴,更懷悲思,求歸甚苦。女曰:“罪牽君,當可如何?”遂呼前來女子,有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共送劉、阮,指示還路。既出,親舊零落,邑屋全異,無復相識。問訊得七世孫,傳聞上世入山,迷不得歸。至晉太元八年,[11]忽復去,不知何所。
【注釋】 [1]永平五年:公元62年,永平是漢明帝劉莊的年號。剡(shan 善)縣:西漢置縣,在今浙江嵊縣西南。天臺山:在浙江省天臺縣北。 [2]饑餒:饑餓。殆:幾乎要。 [3]蕪菁:也叫蔓菁,蔬菜名,俗名大頭芥。胡麻:芝麻。糝(san 散):熟米粒。 [4]沒水:涉水走。 [5]捉:晉宋人口語,意即“拿”。向:從前。 [6]有舊:曾經相識。舊:舊交。 [7]銅瓦:黃色的瓦。絳羅帳:紅色絲織帳幔。絳:紅色。 [8]敕:吩咐。 [9]山岨(ju 居):山勢險惡之地。蛆:同砠,有土的石山。瓊實:精美的果實,此指上文劉、阮吃的桃子。虛弊:疲乏饑餓。 [10]宿福:緣分。 [11]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太元:晉武帝年號。
【譯文】 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一同進入天臺山拿取谷皮,迷路找不到歸返之途。經過十三天,糧食吃盡,又饑又餓瀕臨死亡。遙望山上有一株桃樹,茂盛有果實,可是巖陡澗深,遙遠沒有登攀的路。借助藤葛攀緣爬越,才得以爬到山上。各自都吃了許多枚果子,止住饑渴,體力充盈。又下山,拿杯子取水,要洗手漱口,看見蕪菁葉從山腹里流出,非常新鮮;又有一只杯子流出來,裝有芝麻和熟米粒。相互告訴對方說:“這可以推知離有人徑的地方不遠。”于是他們涉水走。逆流行了二三里,翻過山,出現一條大溪。溪邊有兩位女子,姿顏美好。看見兩人拿著杯子走出,就笑著說:“劉阮二郎,拿著先前丟失的杯子走來。”劉晨阮肇以往不認識她們,因為兩位女子當即叫出他們的姓氏,如同曾經相識,見面就非常欣喜。問:“為什么來晚了?”就邀請劉阮到家里去。房子是黃瓦屋,南面墻壁和東面墻壁下面各有一張大床,都掛著紅色絲織帳幔,帳幔的四角都懸掛著鈴鐺,金色銀色相互交錯。床頭分別站有十個侍女,吩咐這些侍女:“劉阮二郎,翻山越嶺,剛才雖然吃過精美的果實,仍還疲乏饑餓,快準備好食物。”吃芝麻飯、山羊肉干、牛肉,十分甜美。吃罷飯喝酒。有一群女子進來,每人拿著一些桃子,笑著說:“祝賀你們的夫婿來了。”酒意正濃樂聲大作,劉阮兩人又高興又害怕。到了晚上,讓他們各自就宿在蚊帳中,兩位女子也去就宿,聲音清純婉轉,讓人忘掉煩憂。過了十天之后,二人要求回去,女子說:“夫君已經來到這里,是緣分所牽合,為什么要回去呢?”于是就停留半年。氣候草木正是在春天時節,百鳥鳴叫,愈加懷念思悲,要求歸去更加強烈。女子說:“罪孽牽引著你們,該怎么辦呢?”就叫來女子,有三四十位,集中在一起奏起樂曲,一同送別劉阮二人,指給他們回去的路。出來之后,親友故舊衰敗,房舍大為改觀,不再熟識。一打聽已是七代孫,傳說先人進山,迷路不能回歸。一直到了晉太元八年,劉阮忽然又離開了,不知到何處去了。
【總案】 本文寫東漢時代劉晨和阮肇入天臺山遇到仙女、結為夫妻的故事,創造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相對立的“令人忘憂”的優美境界。在古代入山遇仙的故事中,這是出現較早、也是最為人熟知的一個。它寫得委婉入情,表現了人們對太平盛世和幸福婚姻的向往和憧憬。后世文人把它引為典故和改編成戲劇。
張繼紅
上一篇:玉堂閑話《劉崇龜》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虞初新志《劍俠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