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山見寶竹坡題名,因書其后·翁同龢
袞袞中朝彥,何人第一流?
蒼茫萬言疏,悱惻五湖舟。
直諫吾終敬,長貧爾豈愁!
何時楓葉下,同醉萬山秋。
作者翁同龢與所懷念的寶竹坡,都是維新運動時代很有社會影響的人物。翁同龢支持康有為變法方針,又擔任光緒的師傅,當時影響很大,也被頑固派慈禧太后一伙視為眼中釘。維新開始時,即被慈禧罷免,遣返原籍江蘇常熟。維新運動失敗,翁同龢牽連革職永不敘用,郁郁終于鄉。寶竹坡名廷,清宗室,在維新運動前,與翁同龢、陳寶琛、張佩綸都是以直諫有聲天下的朝中重臣,號稱“四清流”,四人間友誼甚篤。中法戰爭中福建馬尾海軍潰敗,張佩綸獲罪遣戍,使寶廷自危。光緒十年,寶廷任福建學政滿期返京時,途經浙江江山,娶了一個船家女為妾。本來對于清廷官員,這不過是極小的又是允許的事,寶廷卻以“途中買妾”罪名自劾去官,急流勇退,躲開維新前夕新舊雙方矛盾旋渦。光緒十一年,翁同龢游北京西山秘魔巖,見壁上有寶廷題名,聯想寶廷當年直諫忠勇,懷念兩人多年友誼,愴然寫下這首五律。
首聯直截了當,“袞袞中朝彥,何人第一流?”以設問句托出對寶廷的基本評價:在眾多朝廷大臣之中,寶廷是屬于第一流的。肯定的評價,為下文的抑挫作很好的鋪墊。
頷聯一頓,“蒼茫萬言疏,悱惻五湖舟。”五湖舟用越國范蠡滅吳后攜西施隱居太湖的典故。這一聯以強烈入世的“萬言疏”,與消沉出世的“五湖舟”相對,把一個從勇邁直諫的重臣,突然轉變成不問世事的隱士這種現象,直言敘說。至于為何有這樣的轉變,翁同龢不能明言,只好由讀者去思索、補充了。這一聯顯然以寶廷自身前后的變化對比而成聯語的。
頸聯則重在作者與寶廷的對比,以雙方心境的異同,牽連入聯。“直諫吾終敬,長貧爾豈愁!”翁同龢始終敬重的,是寶廷勇于議論國事的品質;寶廷自劾去官后,也并不因失去官俸、生活貧困而愁眉苦臉。這一句實在并非說寶廷不窮困,而是說寶廷心胸高邁,根本不去顧及貧富變化的事。上下兩句相關,主要指寶廷去官前后,心中主要的是關心國家大事,勇于議論進諫。人雖離開朝廷,直風仍留朝中。
最后一聯以見題名之事系兩人之情,“何時楓葉下,同醉萬山秋。”西山的秋楓,紅染峰巒,為自然界的壯觀。翁同龢盼望著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楓紅萬山的時節,能與寶廷共醉。以秋日的清廓高爽,暗喻二人心胸的高遠廣闊;以楓葉的紅蓋四野,暗喻事業的如火如荼。從字里行間,仍然有一股豪邁之氣。
翁同龢寫這首詩時,百日維新還沒有開始。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活動,得到翁同龢的支持。翁同龢自己也準備在未來政治變化中一展身手。所以,全詩寫得蒼涼豪邁,以振作之情總攬時局。不過,維新運動未開始,直聲聞天下的“四清流”紛紛去位,也昭示著這一場改革運動從開始就有陰暗的背景,故這首詩豪邁之中總有點蒼涼悲壯的意味,人們是可以體味的。
上一篇:游西溪歸,泛舟湖上,晚景奇絕,和散原作·俞明震
下一篇:游南谷天臺寺(其二)·顧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