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李三行·胡天游
大海何漫漫,千年不能移。太山自言高,精衛銜石飛。朝見精衛飛,暮見精衛飛。吐血填作塸,一旦成路蹊。豈惟成路蹊,崔嵬復崔嵬。女面潔如玉,女身濯如脂。十四頗有余,十五十六時。婀娜懷春風,明月初徘徊。門中姊與姑,鄰舍雜姥嫠。人笑女無聲,人歡女長啼。昔昔重昔昔,皴痛不得治。有似食大鯁,禍喉連脅臍。阿母喚不應,步出中間閨。女身亦非狂,女心亦非癡。向母問阿爺,阿爺誰所尸?昨日門前望,裂眼寧忍窺!爺仇意妍妍,走馬東西街。我無白楊刃,鍛作雙虹霓。磨我削葵刀,三寸久在懷。一心愿與仇,血肉相齏臡。仇人何陸梁,挾隊健如牦。前者為饑狼,后者為怒豺。小雀抵黃鷂,徒恐哺作糜。大聲呼縣官,縣官正聾蚩。宛轉太守府,再三中丞司。堂皇信威嚴,隸卒森柴崖。安知坐中間,一一梗與泥!何由腐地骨,骨笑回牙欸?孤小不識事,聞人說京師。京師多貴官,列坐省與臺。頭上鐵柱冠,獬廌當胸棲獬廌角岳岳,多望能矜哀。局我頭上發,縫我當躬衣。手中何所將?血帛斑爛絲。帛上何所書?繁霜慘濛埋。細軀誠艱難,要當自防支。女弱母所憐,請母毋攀持。今便辭母去,出門去如遺。是月仲冬節,殺氣爭驕排。層冰塞黃河,急霰穿毛錐。大風簸天翻,行人色成灰。灰里不見掌,深林抱枯枝。三更叫鴚鵝,四更嗥狐貍。五更道上行,躑躅增羸饑。舉頭望長安,盤盤鳳皇陴。下著十二門,通洞縱橫開。持我帛上書,鬻我囊中袿。跪伏御史府,廷尉三重墀。尚書幾峨峨,峨峨唱騶歸。頭上鐵柱冠,獬廌當胸棲。獬廌即無角,豈與群羊齊!李女倚柱嘯,白日凋精輝。結怨彌中霄,中霄盛辛悲。有地何摶摶,有天何垂垂。高城不為崩,高陵不為阤。為遣明府來,明府來何遲!長跪向明府,淚落江東馳。女今千里還,女憂終身罹。女誠不敢紿,愿官無見疑。父冤信沈沈,沈沈痛無期。一旦但能爾,井底生朝曦。死父地下笑,生仇市中刲。顧此弱賤軀,甘從釜羹炊。語中難成聲,聲如系庖麋。明府大嗟嘆,嗟嘆仍歔欷。翻翻洞庭波,洞庭非淵洄。嶄嶄邛崍坂,九折無險峨。我今為汝尸,汝去行得知。爺仇意妍妍,舉家忽驚摧。勢似宿疹發,驟劇無由醫。同時惡少年,驅至如連雞。鋃鐺押領頭,畢命填牢狴。有馬空馬鞍,永別街西馗。叩首謝明府,搦骨難相貽。昔為羝乳兒,今為箭還靫。遙遙望我里,我屋荒萊。寡母倚門唏,唏子杞梁妻。女去母啖柏,啖柏今成飴。雖則今成飴,母悲轉難裁。女顏昔如玉,女發何祁祁。女口含朱丹,女手垂春荑。哭泣親塵沙,面目余瘢劙。宛宛閨中存,黧疾疑病羆。姑姊看女來,簪笄不及施。鄰姥看女來,左右相呼攜。各各自流涕,一尺紛漣洏。鄰姥少別去,媒媼從容來。三請得見女,殷勤致言辭。公子縣南居,端正無匹儕。金銀列兩廂,纖紈不勝披。身當作官人,華榮炳房幃。頗欲得賢女,賢女勝姜姬。回面答媒媼,身實寒且徽。無弟無長兄,老母心偎依。所愿事力作,澀指縫裙鞵。安得隨他人,乖違母恩慈!母年風中燈,女命霜中葵。須臾母大病,死父相尋追。棺槨安當中,起墳遂成堆。一一營事訖,姑姊可前來。為我喚長老,長老升堂階。為我召鄉鄰,鄉鄰麋如圍。十歲隨爺娘,幼小惟癡孩。十五銜沈冤,灌鼻承醇醯。二十行報仇,報仇苦且危。三年走大梁,趙北燕南陲。女行本無伴,女止亦有規。皎皎月光明,不墮濁水湄。斑斑錦翼兒,耿死安能翳!自此旋入房,重闔雙雙扉。朱繩八九尺,掛向粱間頹。鮮鮮桂華樹,華好葉何奇。葳蕤揚芳馨,生在空山隈。烈火燒昆岡,三日焰未衰。大石屋言言,小石當連養。蕭芝泣蕙草,萬族合一煤。燒出白玉姿,皎雪寒皚皚。玉以為女墳,將桂墳上栽。夜有大星辰,其光何離離!錯落桂樹下,千年照容徽。
這是一首敘事名篇,在當時廣為傳誦,袁枚讀后擊節贊賞:“絕好東南飛孔雀,一篇《烈女李三行》。”(《仿元遺山論詩》)評論家們稱美此詩善學《孔雀東南飛》,有的甚至認為,從神骨色澤到氣味意旨,“皆逼古人”。其實,學古而能創新,為長篇敘事詩的寫作別樹一幟,才是《烈女李三行》真正的藝術價值所在。
這首詩表現出與《孔雀東南飛》不同的敘事風格:《孔雀東南飛》以冷靜的客觀敘述見長;這首詩藝術上的一個最大特色是,寓強烈的抒情于委曲的敘事之中,即在記敘李三歷盡艱險,不畏權貴,為父報仇伸冤的動人事跡時,贊嘆之情溢于楮墨,激楚之氣鼓蕩行間。
詩的開頭十二句,以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起興。精衛填海是歷代詩人常用的熟典,到胡天游筆下便生出新意:一是極言大海之漫漫和太山之高峻,借以襯托精衛不畏艱險的精神;二是細述精衛不停銜石、吐血填的情景,借以表現她仇大冤深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三是補寫精衛填海的結果:不只在大海中鋪成了一條道路,還堆起了一座聳立的高峰。顯然,這兒的精衛暗喻女主人公李三。詩人以翻新了的精衛填海的故事起興,不僅用典顯得貼切,在結構上起到統攝全篇、引出所敘之事的作用,而且贊嘆之情洋溢,在接受上起首便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李三為父報仇的故事,大致可分三個段落。
從“女面潔如玉”到“阿爺誰所尸”為第一段,寫李三從母親口中問知殺害父親的兇手,決心為父報仇。這一段的重點筆墨是中間六句:“人笑女無聲,人歡女長啼。昔昔重昔昔,皴痛不得治。有似食大鯁,禍喉連脅臍”,先對照,后比喻,反復描寫李三因父仇未報心中郁結的極度痛苦。李三心中的痛苦越深切,越見出她的一片孝心,而這正是她后來戰勝一切艱險、不畏權貴、為父報仇伸冤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從“昨日門前望”到“永別街西馗”為第二段,寫李三為父報仇伸冤的經過,是全詩故事情節的主體部分,上述本詩的藝術特色在這一段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李三的為父報仇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
詩篇先寫李三身懷削葵刀,心期行刺父親仇人。“仇人何陸梁,挾隊健如牦。前者為饑狼,后者為怒豺。小雀抵黃鷂,待恐哺作糜。”這兒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仇人的強大、兇殘,并與李三的弱小進行對比,以見報仇之險和李三之勇。顯然,李三的不曾下手,并非膽小怕死,而是正確估計敵我力量后采取的有理智的行動,因為白白送命,無濟于報仇大事。
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弱小民女謀刺既然不可行,那就只能把報仇伸冤的希望寄托在官府身上。詩篇接著寫李三逐級向地方官告狀。一方面,“大聲呼縣官”、“宛轉太守知,再三中丞司”,李三銜冤深,告狀急,希望大;另一方面,“縣官正聾蚩”、“堂皇信威嚴,隸卒森柴崖。安知坐中間,一一梗與泥”,隸卒兇神惡煞,父母官一個個裝聾作呆,反應木然:兩廂一對照,形成強烈的情感反差。從行文看,似乎是不動聲色地客觀描述,其實,失望和憤激之情滲透于敘事之中。詩人在本詩序中這樣直敘李三當時的心態:“女甚恨,曰:‘此曹雖官人,實盜隸耳!徒知探金錢,取醉飽,何能為直冤痛者乎!”
地方官不肯作主,并沒有動搖李三為父報仇的金石之志。詩篇接下來以較多的篇幅記敘李三上京繼續告狀。出發前用鮮血書寫了狀詞,表明自己銜冤實深。詩中用鋪排的手法極寫進京路上的千難萬險:“是月仲冬節,殺氣爭驕排。層冰塞黃河,急霰穿毛錐。大風簸天翻,行人色成灰。灰里不見掌,深林抱枯枝。三更叫鴚鵝,四更嗥狐貍。五更道上行,躑躅增羸饑。”作為一個孤身單影的弱小女子,李三不避艱險的精神在這兒表現得很充分,而詩人的憐憫和贊嘆之情飽含于言外。值得注意的是,猶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這一部分前后兩次反復描寫京師貴官的服飾:“頭上鐵柱冠,獬廌當胸棲。”第一次為上京前聽人所說,“獬廌角岳岳,多望能矜哀”,心中頓時升起京師貴官能替自己伸冤的希望。第二次是進京后親眼所見,于是,心中的希望變得更大。“獬廌即無角,豈與群羊齊!”正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李三不畏權貴,倚柱鳴冤,將長久郁結的滿腔悲憤,伴和著血與淚,噴薄而出,以至“白日凋精輝”、“中霄盛辛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三的滿腔悲憤并沒有能夠感天動地:“高城不為崩,高陵不為阤”,京官大老爺同樣不肯為李三作主。銜冤如此之深,遭受磨難如此之多,進京伸冤希望又如此之大,一旦失望,胸中的不平難以壓抑:“有地何摶摶,有天何垂垂”,李三的斥地怨天是極為自然的。李三為父報仇的故事發生在康熙年間,距胡天游寫作此詩僅五十年。詩人敢于在詩中暴露當時吏治的腐敗,借詩中故事直抒胸中憤激不平之氣,使這首敘事名篇具有較深刻的社會批判性。
進京告狀的碰壁給李三的精神以極大的打擊,也使她胸中郁結的悲憤更加深厚和強烈。一旦聽說家鄉鹿邑新任縣令剛直賢明,便不顧千里之遙,從京師返回。“長跪向明府,淚落江東馳。……語中難成聲,聲如系庖糜”,詩人以飽含同情之筆記敘李三向明府訴說冤仇,真可謂“聲共泣偕”,催人淚下。當明府為李三的訴說所感動,答應為她作主后,詩篇轉以輕快的筆調描寫了李三父冤得伸,“爺仇”、“惡少”一一得到法辦的情景。“爺仇”以下十句,寫得真可謂“字與笑并”,令人開顏。
從“叩首謝明府”到“掛向梁間頹”為第三段,寫李三報了父仇回家后發生的事情。
李母見女兒終于打贏官司,平安回來,先是喜悅,接著“悲轉難裁”:“女顏昔如玉”,現在卻“面目余瘢劙”,又得了“黧疾”。李三容顏的巨變從側面表現了“報仇苦且危”,而由慈母的眼中端詳出,讓人讀后更覺酸鼻。接著寫姑姊和鄰姥來看望,“各各自流涕,一尺紛漣洏”,以夸張的語言表現了李三不同尋常事跡的感人力量。
據本詩序中所載,當謀害李父的大豪死在獄中之后,豪家越發憎恨李三,于是誹謗她曾受污失身。縣里有位公子“獨心知女賢”,向李家求婚。詩中寫李三對此事的反應同樣是不同尋常的。先以侍奉風燭殘年的老母為由辭婚。接著,在安排好老母的喪事后,召集長老、鄉鄰,表明寧死也要堅守節操的心跡。最后,斷然懸梁自盡,以死表示對社會惡勢力的抗爭。在這一段中,李三事親至孝的精神、高潔的品行和剛烈的個性得到進一步的表現,作為烈女的形象,也顯得更為豐滿。
詩的結尾用“玉石俱焚”這一典故比喻李三與仇人同歸于盡,使詩篇帶上浪漫主義的神奇色彩。李三雖然自盡了,但她的風采卻因自盡而顯得更加美麗動人。“燒出白玉姿,皎雪寒皚皚。玉以為女墳,將桂墳上栽。夜有大星辰,其光何離離l錯落桂樹下,千年照容徽”,這最后八旬,詩人以抑止不住的激情熱烈謳歌了女主人公可貴的精神和高潔的品性,在讀者的心田再次激起強烈的共鳴。
上一篇:梅花嶺吊史閣部·舒位
下一篇:蘭陵女兒行·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