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嶺吊史閣部·舒位
一寸樓臺誰保障?跋扈將軍弄權相。已聞北海收孔融,安取南樓開庾亮。天心所壞人不支,公于此時稱督師。豹皮自可留千載,馬革終難裹一尸。平生酒量浮于海,自到軍門唯飲水。一江鐵鎖不遮攔,十里珠簾盡更改。譬如一局殘棋收,公之生死與劫謀。死即可見左光斗,生不愿作洪承疇。東風吹上梅花嶺,還剩幾分明月影。狎客秋聲蟋蟀堂,君王政事胭脂井。中郎去世老兵悲,遷客還家史筆垂。吹簫來唱招魂曲,拂蘚先看墮淚碑。
史可法是明末的節義之士,他曾督師揚州,清兵南下,以身殉國,連遺體都沒有找到,后人以其衣冠袍笏葬于揚州近郊的梅花嶺上,遂使此處成為人們憑吊史氏的地方。如舒位的前輩詩人蔣士銓就曾有《梅花嶺吊史閣部》七律一首,寫得慷慨悲壯,是蔣氏的名作;舒位之后,如黃燮清的《廣陵吊史閣部》七律也是較著名的篇什。舒位的這首是歌行體,筆墨更為灑脫酣暢。
開頭四句描繪了一幅南明弘光朝政治腐敗、岌岌可危的畫面。“一寸”形容其所轄僅為彈丸之地,而且所用非人,因此危在旦夕。“跋扈”一句即應“誰保障”之問而來。將領驕橫跋扈,如當時的左良玉、黃得功、高杰等都各據一方,互相爭奪;文臣則更加勾心斗角,玩弄權術,如馬士英、阮大鋮等,他們植黨營私、排斥異己,打擊東林黨人,收捕雷縯祚等人,所以詩人斥之為“跋扈將軍弄權相”。“已聞”二句正是順“弄權相”直下,說明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朝政控制在權臣手中,哪里會有像庾亮一樣能廣用人材的人呢?起四句一氣直下,不僅勾勒出歷史背景,而且為史可法的督師作一鋪墊,因史可法的出鎮揚州正是馬士英等人的傾軋所致。所以“天心所壞”以下便從整體的形勢而轉入史可法之事,意在揭出弘光朝已如大廈將傾,非人力所能支撐,史可法受命于危難之際,自無回天之力,只能以身赴難。雖然他身后尸骨未存,但其英名長留天地之間。“天心”四句概寫史氏的一生大節。“平生”四句則舉其一端而寫出史氏品格與他一身系國家安危的處境。據《明史》本傳中說,他的酒量極大,數斗不醉,而在軍中卻滴酒不沾,可見他能以國家利益為重而克制自己的嗜好。“一江鐵鎖”二句用前人成句說明揚州一旦失守,弘光朝也隨即傾覆,河山為之變色,意謂小朝廷之得以存在全靠史氏之堅守。“譬如”四句說史可法出鎮揚州,如收圍棋的殘局,處于極端危險的境地,故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欲以自己的忠義之行無愧于先師左光斗,而不愿與屈節事敵的洪承疇之輩同流合污。“東風”四句說史氏身后衣冠被葬于梅花嶺上,東風吹拂,像是在慰藉英雄的亡靈;揚州城經過戰爭的洗劫已殘敗不堪,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美景如今安在?而弘光朝廷的文恬武嬉、奸臣弄權便是這場災禍的根本原因。就像南宋末年的權相賈似道與姬妾、狎客斗蟋蟀取樂而無視朝政,遂導致了君王受縛,猶如在胭脂井中束手就擒的陳后主一般。最后四句寫后人對史可法的敬仰與懷念,雖然身死尸滅,卻長久地被人紀念,就像漢代孔融之追懷蔡邕。而吳兆騫自寧古塔放逐歸來,還說及他英勇就義的事跡,將被載入史冊,流芳百世。詩人自己如今路經梅花嶺而憑吊遺蹤,以一曲哀歌,一掬熱淚,表示了對前代忠義之士的敬仰。
此詩將主要的筆墨放在贊揚史可法臨危不懼,以家國為重而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的崇高精神上,然處處又以弘光朝的腐敗與虛弱為陪襯,意在表明史氏軍事上的失利是迫于當時的形勢,弘光王朝氣數已盡,非人力所可挽回,這樣就更把史可法的形象凸現出來。這里詩人把弘光王朝的覆亡歸結于其內部的原因,而回避了來自外部的征服,顯然是因為詩人生活在清代,有意地避開了清軍南下給江南人民帶來災難與對史可法之死所應受的譴責,就像著名的傳奇《桃花扇》中將史可法的死寫成是自殺一樣,也力圖回避他死于清軍刀下的事實。詩人舒位將史氏的死因歸結于弘光王朝的昏聵與腐敗,自然也有他的難言之隱,不過本詩中如“死即可見左光斗,生不愿作洪承疇”、“狎客秋聲蟋蟀堂,君王政事胭脂井”等語中已逗出其中消息。全詩議論風生,對弘光小朝廷的剖析也十分精辟,可當一篇史論讀。
舒位的詩能融學問與才情為一體,他自己曾論詩說:“人無根柢學問,必不能為詩;若無真性情,即能為詩亦不工。”(陳裴之《舒君行狀》)因而他的作品一方面長于用事、工于造句;另一方面縱橫揮灑,不守繩墨,如這首詩中就典型地體現了舒位的此種風格。他不僅熟諳弘光一朝的史實,而且善于駕馭成語、典實,旁征博引,以古論今,說明他對典贍博麗的好尚。如寫朝廷的排斥異己,不能用人,則引曹操收孔融和庾亮南樓月的典故:說弘光覆滅,河山改色,則用了劉禹錫與杜牧的詩句;論奸相誤國,君主被俘,則取譬于賈似道、陳后主之事,這樣的例子很多,體現了舒位博極群書、以學問入詩的創作傾向。然就詩的整體來說,并不晦澀艱深,而具有排蕩激越,流轉自如的氣勢,如開頭四句如急管繁弦,將弘光朝岌岌可危的形勢寫得異常緊迫,自然地逗出史可法的督師揚州;又如“天心”以下十二句一氣貫注,回環往復。全詩四句一韻,平仄韻交錯,造成流宕變幻的節奏,加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上一篇:南歸治裝,篋中得亡兒舊函·黃節
下一篇:烈女李三行·胡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