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發音方法的專門之學。唐代以前,我國沒有拼音字母,反切的方法不易掌握,自從守溫創立了字母,宋代的音韻學家想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是非常理想的方法,那就是采用這些字母作為聲類的代表即聲母,再依韻書的韻目作為韻類的代表即韻母,將聲母字和韻母字一縱一橫排列起來,這樣一聲一韻,各各拼切,合成各個字音。其功能和形式都非常類似現代的“漢語拼音表”和日文中的“五十音圖”,古人稱為“等韻表”或“等韻圖”。如《康熙字典》前就列有這種形式的“等韻圖”。所謂“等韻”,其原理較為復雜,簡單地說,是指韻母發音的洪細等級(指發音時口腔共鳴空隙的大小),共分四等,主要指韻母主元音的洪細,據清代江永說:“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細,而四尤細。”由于語音發展變化,這種區分在明清口語中已不能辨別,于是清人又以發音時唇的形狀為標準,定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呼。古人對韻母的發音進行這番分析,目的是為了更準確地反映漢字的讀音。同時,古人對聲母的發音特點也進行了系統歸納,根據發音部位的不同,分為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稱為五音;或增加半舌音和半齒音,則成為七音。此外,還對聲母的發音方法即清濁進行了細致分析。這樣愈分愈細,愈析愈精,就將反切的注音法發展為相當精密的語音系統。
上一篇:什么是《字母》
下一篇:什么是《訓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