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為塞外絕句(之五)·林則徐
沙礫當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
車箱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
《戲為塞外絕句》共十首,為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冬間林則徐赴戍新疆伊犁途中所作,這里選的一首,描寫了坐車過戈壁灘的情景。據林則徐《壬寅日記》載:九月十五日,“自安西以西,路皆沙磧,往往數十里無水草,碎沙之下實有石底,車行戛戛有聲。”又十九日,“出峽皆石路,且多自上而下,車顛甚。”此詩就是此段行程的真實寫照。
“沙礫當途太不平”,首句直言戈壁灘上道途的艱阻。清人蕭雄的《戈壁》詩云:“大漠連天一片沙,蒼茫何處覓人家?地無寸草泉源竭,隔斷鄰封路太賒。”極言戈壁灘上的荒涼干渴,林則徐這首詩則集中描寫戈壁灘上道途的不平。二句寫車腳與車上鐵片碰撞的情況,襯托出道途的不平。“勞薪”,代指車腳。據《晉書·荀勖傳》載:“荀勖在帝座進飯,謂在坐人曰:‘此勞薪所炊’。帝遣問膳夫,乃曰‘實用故車腳’。”因為車子用來運載,而車腳最辛勞,用它作薪,所以稱“勞薪”。“頑鐵”則是指車上的一些鐵制部件,“頑”字極言鐵的耐撞擊摩擦。本來,車腳和這些部分各有所司,不會發生接觸,但由于路程的“太不平”,它們也被顛得磕磕絆絆,成天打架。此句承上啟下,既補足了上句的“路”之不平,又引出了下句的“車”之顛沛。第三句“車箱簸似箕中粟,”乃直言車,以簸箕中上下翻動的粟米來比喻車箱震動的程度,令人驚心動魄。最后一句“愁聽隆隆亂石聲”,則由車又寫到車中人。此句看似淺,其實不然——詩人之“愁”,不因車箱之顛,而是因為耳邊一直響著車輛沖過亂石時的隆隆巨響,可見,他對自身隨車箱而顛已經習慣了,他所注意和憂愁的,乃是路程的不平,該到何時才能了結!
此詩若視作一首單純的寫大漠風土之作,當然亦無不可,林則徐本人的創作意圖,或許也僅此而已。但讀者若聯想到他此時的經歷,不免會生此聯想:這狂顛的車箱,不正是顛沛中詩人的寫照么?這“太不平”的沙礫路,不也正合著當時的世路情形么?而詩人不愁車箱,卻愁路上的亂聲,難道不是他夙具的胸襟使然么?詩人無意借詩為自己寄托什么,而下筆卻自然寫出了自己的襟懷,這比起那些刻意地追求寓意的詩來,不更耐人尋味而令人起敬么?
上一篇:戲為塞外絕句(之六)·林則徐
下一篇:夏居漫興·胡朝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