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詩人來。
乾道八年(1172)三月,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陸游為干辦公事,襄贊軍務,陸游于是自夔州而至南鄭。這是他一生中得以親臨前線的唯一機會。他十分興奮,豪氣滿懷,身著戎裝,往來于大散關、南鄭之間。陸游對長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在他看來,長安不僅是戰略重鎮,同時也是故國舊土的象征。他曾向王炎獻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他在詩中也多次提到收復長安的熱切愿望。例如,他在《觀長安城圖》中寫道:“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這首小令便是他在南鄭前線時寫的憑眺長安而觸發的感慨之情。
上闋開頭兩句,是遠景描寫。詞人通過對自己聽到、看到的號角聲、邊城、高臺、烽火的描寫,給人一種空曠遼闊、蒼涼悲壯的感覺。這里的烽火不是報警的烽火,而是極平安的烽火。他在《辛丑正月三日雪》一詩的注中說:“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詩平安火至。”然而無論如何,號角聲、烽火總使人感覺到前線戰事的緊迫。后三句寫近景,詞人與將士、幕僚悲歌酹酒,憑高遠眺,故國河山近在咫尺,山下大路直通長安,豈不令人思緒萬千,壯懷激烈!詞人借眼前之景,將“高”“興”二字巧妙地嵌入詞中,既表現了詞人的機智,也真切地表現了他親臨前線后那種不可壓抑的興奮的情緒。
下闋頭兩句,看似寫景,實乃抒情。它可能包含兩層意思。從表面上來看,是詞人悲歌酹酒而明月多情專奉清輝。從更深層的意義來看,詞人是采用了一種象征手法,用長安南山上的明月,表現故土人民對“王師北定中原”的殷切盼望。明月所照,河山一樣秀美,山南何悲、亭中何樂?該是恢復失地的時候了。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早就在盼望它們真正的主人歸來。詞的結尾含蓄深沉,意味雋永。“應詩人來”,既是長安父老對王師北上的深切的呼喚,也是詞人與廣大愛國將士收復河山的心愿和誓言,讀者頓感回腸蕩氣,胸懷難平,全詞的意境由此大開,誠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上一篇:(宋)張耒《秋蕊香·簾幕疏疏風透》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向子諲《秦樓月·芳菲歇》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