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作名·柏舟
①《詩經·邶風》篇名。全詩五章,章六句。此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身分性別,歷來眾說紛紜。《毛詩序》以為是“仁者不遇,小人在側”的君子失意之詩。《魯詩》則認為是衛寡夫人自誓忠貞,守志不嫁的詩。朱熹《詩集傳》則認為“婦人不得于其夫”,因作此詩以明志。今人俞平伯《讀詩札記》云:“觀其措詞,觀其抒情,有幽怨之音,無激亢之語,殆非男子之呻吟也。”余冠英《詩經選》云:“從詩中用語,像‘如匪浣衣’這樣的比喻看來,口吻似較適合于女子。從‘亦有兄弟,不可以據’兩句也見出作者悲怨之由屬于家庭糾紛的可能比較大,屬于政治失意的可能比較小。”俞、余二氏從朱說,又有所發揮,較勝。②《詩經·鄘風》篇名。全詩二章,章七句。《毛詩序》謂其為“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蚤(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今人陳子展依三家詩遺說及《史記·衛世家》所說,認為“共伯余立為衛君,為其弟和所攻而自殺,共姜已嫁,詩為寡婦守節之詞”(《詩經直解》)。今人亦有從作品文義出發,認為此詩所敘與史事無關,“是一首少女要求婚姻自主,寧死不易其志的詩”(《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細繹全詩,當以此說為勝。按《詩經》有兩首詩均以“柏舟”為題,另一首編于《邶風》中,兩首詩的抒情主人公均為女性,但由于她們的遭遇不同,因之詩中所表現的情感以及所用的藝術手法,都有很大區別。《邶風·柏舟》作于已遭棄離之后,故詩中充滿了痛苦的反思;《鄘風·柏舟》作于熱戀之時,故詩中突出了憤怒的抗爭。在藝術手法上,前者用的是“回蕩的表情法”,“是一種極濃厚的情感蟠結在胸中,像春蠶抽絲一般,把它抽出來”;后者所用的是“奔迸的表情法,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用極簡單的語句,把極真的感情盡量表出”(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松心詩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根情苗言華聲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