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姚伯山木葉庵圖(其一)·吳汝綸
宦成歸作湖山主,老木蕭蕭蔭滿門。
請劍除奸前日事,罷官還犢去時恩。
白云終古留前嶺,黃葉江南失舊村。
一幅畫圖無限感,百年遺老幾人存?
吳汝綸是位古文大家,其論文宗法桐城而又主張有所變化,所作風格整飭雅潔,意厚氣雄。余事為詩,自謂學黃庭堅,譽之者則稱其“詩廉悍恣橫,直逼韓、杜”,“用韻矯變,出人意表”(徐世昌《晚晴簃詩匯》)。此詩為題畫圖之作。姚伯山,名柬之,桐城人。道光二年進士,官至貴州大定知府。尚氣負才,以不合大吏意,稱疾罷歸,居鄉筑木葉庵,讀書著述,撰有《漳水圖經》、《綏瑤廳志》及詩文集等。姚伯山既是一名“循吏”,任地方官時頗有政績,又是一位學者,述作頗豐,為吳汝綸的同鄉先輩,故詩人在題圖時自具真情實感,深厚沉郁,既展現了姚伯山的精神風貌,又表達了自己的敬慕之情。
起句領起,點出姚伯山罷官歸隱;次句緊承,描繪木葉庵圖景。“宦成”二字甚見作意。《清史稿·循吏傳》載,姚伯山在連州同知任上,曾為“言官誤論劾”,在大定知府任上,“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見多不合,遂引疾歸”。姚氏去官,是不得已之事,并非所謂“功成身退”,詩人故在起處輕點一筆。歸鄉作湖山的主人,木葉庵前,老木蕭蕭,馀蔭滿門。“老木”,亦隱寓姚伯山。物中有人,景中見情,暗喻姚氏的高風亮節,永垂后世。
頷聯寫姚伯山的“宦績”。“請劍除奸”,用漢代直臣朱云的故事。《漢書·朱云傳》載,成帝時丞相安昌侯張禹,權傾一時。朱云向成帝請求“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張禹的頭顱。姚伯山在地方任上,彈壓土豪劣紳,鏟除積弊,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任廣東揭陽縣令,時地方不靖,各處土豪挑起械斗,“君下車召吏民矢之曰:‘吾來治斯邑,不要錢,不要官,并不要命,有梗吾治者鋤之。’集壯勇教以坐作步伐擊刺之法”(方東樹《貴州大定府知府姚君墓志銘》),遂擒治兇徒,平息亂事。“罷官還犢”,用晉朝羊篇的故事。《晉書·羊祜傳》載,羊祜之侄羊篇,“歷官清慎,有私牛于官舍產犢,及遷而留之。”姚伯山在各地任上皆有惠政,清廉愛民,揭陽百姓曾贈以“官清民安”的匾額,他罷官離開揭陽時,縣民“具公呈赴大吏吁請乞留”。“前日事”三字有深意,字面謂事隔不遠,實際是贊美姚伯山的政績至今猶為人銘記在心;“去時恩”三字,直點出姚伯山遺愛于民。前四句為一小結束,正面寫姚伯山事跡。
“白云終古留前嶺,黃葉江南失舊村”,筆勢一轉,以景寫情。“白云”句,與頷聯似斷實連。一用比體,一用賦體;一為虛寫,一為實寫。像那高潔的白云長久地留在前嶺,姚伯山的高節與治績也將永垂青史。“黃葉”句,慨嘆斯人已逝,遺跡無存。蘇軾《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之一:“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本詩亦題圖之作,活用蘇軾詩意,著一“失”字,便有無限感愴。全詩至此,意勢已盡,故在第七句以直筆總攬上文,點明題圖有感,逼出末句“百年遺老幾人存”。如今像姚伯山那樣廉潔愛民的官員已不可得,追思遺老典型,更令人欽仰不已。
上一篇:題余舫·王又曾
下一篇:題雅雨師借書圖·李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