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散文欣賞辭典·黎明的眼睛
《黎明的眼睛》:三月清晨,把窗子推開,第一片陽光便飛到人們的全身。對著陽光帶進來的新鮮空氣,任誰都要深吸一口,說: 春天來了!
就這樣,春天從窗口走近了我們。
但是,可不要忘記,不是從有房子那天起,我們就有窗子的呢!
我們的兄弟,愛斯基摩人用冰塊建筑的房子,像個白玉的鐘罩一般,是沒有什么窗子的。過去的鄂倫春兄弟們住的“神仙柱”,因為沒有屋頂,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頭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無須開窗子了。
最早的人類山頂洞人走下山來,不知住過多少代,才懂得造個窩兒的時候,他們也只會模仿巖洞,把地挖個半截坑、上面再搭上個頂篷。至于窗子,就談不上了。
房墻上開窗子是后來的事。隨著窗子的開鑿和擴大,人類文明的曙光也隨著擴大。
窗子,自從它出現(xiàn)的那天起,它就成為陽光的眼睛,空氣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會的紐帶。
隨著時間流逝,層樓的加多,窗子也越來越多了。看到高層的建筑,就會驚嘆窗子是房屋最鮮明的象征。沒有窗子的房子,幾乎也就沒法把它喚作屋子了。
有誰未曾享受過開窗的喜悅呢? 打開窗子,突然見到青山闖了進來,打開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飛來……。
窗子開了,用不著打招呼,新的空氣就會猛撲進來。
當(dāng)然,隨之而來的,也有風(fēng)沙飛入屋中。還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塵,還有很難發(fā)覺的細菌,有的是出面拜訪,有的是偷偷地混了進來……
從古到今多少詩人贊美過窗子,多少歌手歌唱過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過窗子……。
窗子的變化,是值得人們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幾乎可以說,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變化會更加多種多樣了。
窗子的玻璃會隨著時鐘,自動調(diào)和射進室內(nèi)的光線,窗子會隨著明暗變換顏色,窗框上裝有巡環(huán)水,它可以為居室的主人帶走很多他發(fā)覺不到的天敵,又可以送進來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養(yǎng)分……。
有的窗子不需開合,便能做到通風(fēng)透光,它還可以把你不愿聽到的聲音關(guān)到外邊,但是悅耳的琴聲,它是不會阻攔的……。
打開窗子吧! 現(xiàn)在開窗子就不光是為了迎進陽光、空氣,或者遠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綠、燕子飛來的掠影……而是迎接一個新的世紀!
1980年2月25日晨北京
(選自《榕樹文學(xué)叢刊》1981年第2期)
【賞析】
日常生活中,對于經(jīng)常做的事和天天見到的東西,我們往往習(xí)以為常,所以不假思索地自動去做,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慣性動作中失去了對事物的感受和知覺。(例如,窗子,就是被熟視無睹的。) 藝術(shù)的目的卻恰恰相反?!八囆g(shù)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fù)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zhì)感。藝術(shù)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施克洛夫斯基《作為技巧的藝術(shù)》)因此,讓熟悉的對象“陌生化”,確是一個喚起新鮮的審美感受,變習(xí)見為新知、化腐朽為神奇的較好方法。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就不僅“恢復(fù)”了對窗子的“感覺”,而且通過它,感覺到了人類文明的變遷。這樣的抒情散文,人們自然有興趣讀的。
作者兩度躍出習(xí)慣性思維的軌道,發(fā)人之所未見,產(chǎn)生了新鮮獨特、打動讀者的魅力。
首先,文章突入了一般注意力的“死角”、“盲點”。打開窗子,沐浴著陽光和空氣時,人們的贊美歷來非常自然地奉獻給春天,而窗子,僅僅是工具而已,一經(jīng)打開,隨即被撇到一邊。作者卻不然。他置妖嬈春光于不顧,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春天,是從窗口走近了我們的”。對室內(nèi)的人來說,沒有窗口,就沒有春天,因此它值得重視和考察。
其次,作者的考察,沒有僅僅停留在窗子本身的發(fā)展過程上,而是氣勢宏大地把窗子置放到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中去認識,從而又一次別開生面地發(fā)現(xiàn):“隨著窗子的開鑿和擴大,人類文明的曙光也隨著擴大”。這是不是在故作驚人之談呢? 一點也不。文章思路清晰地以昨天、今天和明天這一條時光之線貫串,展示了窗子和人類文明同步發(fā)展的軌跡。
愛斯基摩人的冰房、過去鄂倫春人的“神仙柱”,雖然和山頂洞人的“半截坑”房相隔遙遠的歲月 ,但它們共同之處在于都是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的產(chǎn)物,都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尚未照及的結(jié)果。
隨著窗子的開鑿,陽光朗照,伴隨著溫暖;空氣流通,有如繁忙的港口。人類在房內(nèi),也不會隔斷與社會和自然的聯(lián)系,可以干更多的事,有更多的可能尋求和發(fā)展文明,而不必讓時光白白地銷蝕在黑暗中。
今天,窗子的地位,已經(jīng)從房子的一個小小組成部分,變?yōu)楹陚サ母邔咏ㄖ摹白铛r明的象征”; 今天,青山、柳色、小燕……種種充滿喜悅的美感,人們往往借助于窗口這個審美點獲得……這些,不也正是文明的“擴大”嗎?
而明天呢? 文明的發(fā)展依然與窗子同在。會隨著時鐘自動調(diào)和室內(nèi)光線的窗子,會阻隔天敵卻送進芬香和養(yǎng)分的窗子,會隔斷噪音卻通過琴聲的窗子……那種種誘人的窗子,正是誘人的文明的征兆。難怪作者最后要情不自禁地喊出“打開窗子吧!”
文章首尾呼應(yīng),情緒圓滿。而且,照應(yīng)得很巧妙,開頭是實寫,開窗迎春;結(jié)尾,卻是實中有虛,此時的窗子,已不單是和自然溝通的渠道,而且是心靈意義上的“窗子”了,開窗“迎接一個新的世紀”,是文明人對更高文明的渴求了。
文章的思路、層次都十分清楚,但并不意味著這就是一篇說明文,或者議論性散文。它以堅實明晰的邏輯思維為骨,卻以形象化的畫面感為肉,相輔相成為出色的抒情散文。它有新見,有知識,有趣味,有真情,讓人喜歡。
文字特色是: 簡潔素樸,準確傳神。比喻亦很精彩。
一篇千字散文,勝任了借窗口見人類文明之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重擔(dān),實屬不易。這來源于作者的出新之意,來源于豐富的學(xué)識,也來源于精心構(gòu)思。尺幅之間,變熟知無知為新知新見,這已是為文的佳境了。(金志華)
上一篇:現(xiàn)代散文欣賞·黃昏
下一篇:現(xiàn)代散文欣賞·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