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聽法勸人·功德無量》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于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圣王所坐之處。”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余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虒,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得聞是經典,乃至于一偈,隨喜為他說,
如是輾轉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獲福,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發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令得于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
最后第五十,聞一偈隨喜,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
如是輾轉聞,其福尚無量,何況于法會,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口氣無臭穢,優缽華之香,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
若于講法處,勸人坐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量。”
【譯文】
“另外,阿逸多,如果有人為了聽聞這部經典,專程到僧院中去,不論是坐著,還是站著,只要能在很短時間內聽講、領受,那么,因為這個功德,他轉生來世時,便會得到非常漂亮的象、馬、車乘,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寶裝飾的帝王輦輿,或者轉生天上,乘坐天神的七寶宮殿。如果有人在講說《法華經》的地方坐著,這時又來了一人,他便勸此人也坐下聽講,并把自己的座位讓出一部分讓他坐,那么,他的功德可使他來世轉生于天帝的坐處,或梵王的坐處,或國王的坐處。”
“阿逸多,如果有人對其他人說:‘有一部經名為《法華經》,我們一同去聽講吧。’其他人便接受其指教,甚至只在須臾間聽聞此經,那么,此人的功德可使他來世與總持佛法的菩薩同生一處,獲得六根聰利的智慧,在百千萬世之中,始終不得喑啞之癥,口中不會吐出臭氣,永遠不患舌病和口病,牙齒不垢,不黑、不黃、不疏,也不缺落,不參差,不彎曲;唇不下垂,也不縮蹙,不粗澀,不生瘡,不缺、不壞,不歪斜,不厚、不發黑,總之,就是沒有令人討厭的地方。鼻子正直,不塌陷,不彎曲;臉色不黑,臉形不狹長,不凹陷,沒有任何讓人不喜歡的外相。總之,唇、舌、牙齒結實好看,鼻子高直,面貌圓潤豐滿,眉高而長,額寬而平,具備了一切美好的相貌,不光相貌堂堂,而且世世轉生,都能看見佛陀,聆聽佛法,信仰并接受佛的教誨。”
“阿逸多,你且看看,勸一人前往聽法,功德尚且如此,何況自己能一心一意地聽講、讀誦,在大眾中為大家分別解說,并根據經文所說而修行。”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申以上義理,便又以偈頌格式說道:“如果有人在法會聽到這部經典,甚至只是一句,從而隨順其義,欣喜地向他人講說,如此輾轉傳授,到第五十個人,這最后的第五十個人的福德,現在我為你們分別說明。譬如有一個施主,為無量眾生提供布施,滿八十年,隨眾生所愿供給一切。后來,發現這些眾生呈現出衰老之相,頭發斑白,滿面皺紋,牙齒疏松,形容枯竭,心想:‘他們離死不遠了,我現在應當教化他們,使他們證得道果。’于是,就以方便法門為這些眾生演說獲證涅槃的真實之法,告訴眾生:‘世間的一切都是不牢固的,就像水上的泡沫,轉瞬即逝;又像大地上的陽焰,似有卻無。你們都應當趕緊生厭離之心,切莫再貪戀如夢空幻的紅塵了。’這些眾生聽到這種說法以后,最終都獲得阿羅漢的果位,具備了六種神通、三種通達無礙的智明和舍卻對三界貪戀的八種定力。上述第五十位聽聞《法華經》的人,哪怕他聽了一句,只要能隨順經義,歡喜信奉,那么,他的功德比這位八十年中供養眾生并說法教化眾生獲得羅漢果所得的福德還要更大,甚至大得不可譬喻。如此輾轉得聞《法華經》者的福德尚且無邊無量,何況于法會中最初聽聞后隨順經義而歡喜信奉者,其福德就更大了。”
“如果有人勸導一個人,要把他領去聽聞《法華經》,對他說此經深奧微妙,千萬劫中難以遇到。那人便接受教誨,跟他一同去聆聽,哪怕只聽很短一會兒,這人的福德果報,我現在就分別說一說。此人以后,世世沒有口腔疾病,牙齒不疏松,不黑不黃,嘴唇不肥厚,不縮不缺,沒有令人厭惡的相狀。舌頭不干燥,不發黑,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額頭又寬又平,面目無不端莊俊美,人見人愛。口中無臭氣,常放優缽花的香味。如果有人想聽《法華經》,專門到僧院中去,在須臾之間聽聞,從而歡喜信受,現在就講講此人的福報。此人來世轉生天界或人間,能獲得非常美妙的大象、駿馬、車乘或珍寶制成的帝王輦輿,還可乘坐自由往來的天神宮殿。如果能在講經說法的地方勸人坐下來一同聆聽,由于這種福德的緣故,來世可以得到帝釋、梵王和國王的寶座,何況能一心聆聽,講解經中義趣,根據經中所說修行,這種福德大得不可限量了。”
【鑒賞】
前一種隨喜之人,能對《法華經》起隨喜之心,而且能夠盡自己的能力,演說經典,輾轉教化其他人,這樣的人是比較殊勝的隨喜者。有一些人聽聞了《法華經》,也不一定能理解意趣,也不一定會用經中所宣之理教化他人,就是善根相對比較弱的一些人,即使如此,他們只要能生起輕微隨喜的心,也可以得到很殊勝的功德利益。
本節中所講的隨喜,有四種不同方式來表達隨喜。第一種“自往聽經”,只要前往道場,聽聞《法華經》,即是片刻聽受,便是隨喜;第二種“分座于人”,在聽經時,能夠幫助旁人,把自己的座位分與他人,為別人聽受《法華經》創造方便,就是隨喜;第三“勸往聽經”,不是教化法要,也不是闡釋意趣,只是勸說前往道場去聽受《法華經》,也是隨喜;第四“具聽修行”,認真聽受《法華經》,而且聽完之后自己有所收益,能給別人說一點道理,自己也可以按照經典修行。這四種隨喜其實都是極其容易的事情,他們得到的功德明顯微薄許多,都是一些人天福報。釋迦牟尼在這里連這樣容易、輕微的事情也說出來,贊嘆其功德,為流通《法華經》可謂苦口婆心,誨人不倦,當然這也是鑒于未來眾生根機差異的真實狀況。
上一篇:法華經《第二節·口安樂行·明止觀行》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二節·四眾圍繞·現十二瑞》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