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杜甫
字子美,排行二。原籍襄陽,曾祖時遷居河南府鞏縣(今屬河南)。祖審言,有詩名,擅五言律詩。甫七歲,始作詩文,年十四,出入翰墨場,人譽稱“似班揚”。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東下姑蘇,漫游吳越。開元二十三年,歸洛陽,舉進士,不第,遂游于齊、趙間。天寶三、四載(744、745),與李白、高適會于梁宋、齊魯間,相與詩作唱酬。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杜甫應詔,因李林甫忌才,悉皆退下。天寶十載,進獻三篇《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天寶十三載,復獻《封西岳賦》。翌年,授河西尉,不受,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回家省親,適安史亂起,遷家鄜州。天寶十五載六月,玄宗幸蜀,八月,肅宗立,杜甫聞訊奔行在,中道被俘,陷長安。次年五月,脫身赴行在鳳翔,拜左拾遺,世稱“杜拾遺”。肅宗乾元元年(758),出為華州司功。次年,棄官赴秦州、同谷,旋入蜀,年底到達成都,營草堂于西郊浣花溪。故人嚴武時為成都尹,時有饋贈,常相唱酬。代宗寶應元年(762),避徐知道亂,漂泊至梓州、閬州。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度使嚴武招杜甫至幕府,聘為節度參謀,表薦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因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嚴武卒,杜甫攜家離成都,經渝州、忠州至雲安。大歷元年(766),至夔州,居二年,作詩四百馀首,是杜甫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大歷三年,離夔出峽,轉輾江、湘間。大歷五年,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的小舟上。杜甫詩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面貌,后人譽之為“詩史”。其詩“沉郁頓挫”,“律切精深”,感情深摯,諸體兼備,誠為“集大成者”(《后山詩話》載蘇軾語)。后人將他與李白并稱為“李、杜”。元稹評其詩曰:“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矣。”(《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杜詩在我國詩史上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杜甫集》六十卷,樊晃《杜甫小集》六卷,均已散佚。今存最早的杜集版本為北宋王洙于仁宗寶元二年(1039)所編的《杜工部集》二十卷。前人研究杜詩的著作頗多,較為著名的有王嗣奭《杜臆》,錢謙益《錢注杜詩》,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全唐詩》編其詩為十九卷,《全唐詩續拾》補一首,斷句三。生平見《舊唐書》卷一九○、《新唐書》卷二○一本傳,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唐詩紀事》卷一八,《唐才子傳校箋》卷二。杜甫年譜有蔡興宗、魯訔、蔡夢弼所編數種較著名,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最為通行。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杜工部詩集輯注
下一篇:詩詞研究·杜甫《秋興八首》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