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不為大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1]。
物恃之而生而不辭[2],
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3]。
常無欲,可名于[為]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
故能成其大。
【注釋】
[1]汜:同泛,廣泛。
[2]辭:推辭,推讓。
[3]衣養:本作“衣被”,意為覆蓋。不為主:不以為主宰。
【譯文】
道廣博無際,它能左右宇宙。
萬物依靠它而生存,而它不去管理。
它生長萬物的功已成,而不據為己有。
它包容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
永遠沒有私欲,可以稱它為小。
萬物歸依它,而不自以為主宰,
可以稱它為大。
圣人不自認為偉大,
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偉大。
【解析】
此章老子借講大道的人格化本性,而講統治者怎樣才能把社會治理成符合大道要求的社會。核心內容就是老子對小和大的闡述。老子認為統治者治理社會是與統治者的個人人格修為緊密相關的,個人人格修為是小道,而以個人人格修為的小道去治理社會則能成就出大道。“常無欲”是個人人格修為的核心,只要統治者個人沒有個人的私欲,那么就不會把天下萬物視為己有,從而也就會出現“萬物歸焉而不為主”的理想社會環境。老子的這一思想是與儒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思想針鋒相對的,可以說老子是對儒家的這一思想的批判,是對封建社會制度的否定,其所追求的是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在老子當時的社會,老子此一思想的提出,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
老子開篇就指出:“大道兮,其可左右。”什么是大道?事實上,老子在這里非常形象而具體地描述出大道的存在形態,在老子眼里,天地之間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廣泛流行、周延四方,世間萬物沒有任何東西是如此存在的。
“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這兩句話,老子把道的性質刻畫得淋漓盡致,什么東西能夠永遠沒有自己的欲望?我以為,只有大道永遠沒有自己的欲望,沒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聲,所以它在自然萬物也包括人類的眼里,始終是微不足道的渺小存在。
老子最后指出:“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古代那些成功的圣人們就是因為不認為自己偉大,才終成其偉大。
我們人類卻與大道的做法截然不同,我們認為我們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思想和意識,我們可以創造事物,也可以改變事物,所以我們就自認為我們是萬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萬物,主宰萬物的生長和發展,可以想怎樣奴役就怎樣奴役萬物。這種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無知,這種心態是多么的可悲和可嘆!殊不知我們是依靠萬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我們也同樣是從大道中衍生出來的。換而言之,大道是我們的主宰,萬物為我們提供了生機和能量。如果我們真是萬物的主宰,那么在我們肆意蹂躪萬物的時候,它們就只有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但是為什么我們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比如我們大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結果是大地干旱,河流干涸,狂風肆虐,黃沙漫天。又比如我們任意捕殺野生動物,結果導致生態鏈被破壞,使我們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劣。
從政之道
王哲公而忘私為民申冤雪恥
弘治十五年(1502年),明孝宗從大臣的奏章中得知:江西遭到大旱,百姓顆粒無收,餓殍遍地,再加上盜匪橫行,世風日下,冤獄更是不斷出現。經過與群臣商議,便命監察御史王哲巡視江西。
王哲領旨急速前往,所到之處,無不令人觸目驚心。為了徹底治理好地方風紀,他每到一地,都要深入民間,體恤百姓的疾苦,還整修了大量先賢的祠堂墳墓,使世風在很短的時間內有了好轉。當時正值天旱,難以耕作下種,勞動力嚴重不足。王哲開動腦筋,終于想出一個大膽的辦法。他親自審理監獄中的囚犯,釋放了應該寬大或免罪的數百人,讓他們回家種地。因為不久就降了雨,勞動力又得到了解決,這一年獲得了好收成。
王哲巡視江西這段時間里,還憑著他的經驗和智慧,破獲了一些疑難案件。
一個百姓家的女仆自己逃跑,但其仇家知道這件事后,去官府控告,非說是這家主人故意殺害了女仆,雖沒有什么證據,但屈打成招,使這家主人竟被問成死罪。此案本已了結,王哲卻覺得有許多疑點,便提出復審。
在堂上,王哲注意觀察那位招認殺人者的舉止表情,發現他不僅面帶委屈,說話時的口氣也有一股怨氣,再聽他供述的殺人時間、地點及動機,更是破綻百出,難以自圓其說。王哲心想:他看起來是個本分人,像蒙受冤屈的樣子,也沒有什么明顯的殺人動機,何況辦案關鍵是證據,活不見人,死不見尸,怎能單憑口供就斷定他是殺人兇手呢?那位女仆完全可能藏匿在一個地方。對!只要想辦法找到那位女仆,就能讓案情水落石出。
于是,王哲便派人秘密查訪,結果找到了私自逃匿的女仆,使那位百姓的冤情得以洗清。
又有一戶人家被盜,失主誣告一位與自己有仇怨的人,說是他偷了東西,并賄賂鎮守官,把他抓進了監獄。王哲知道這件事后,親自到牢中審訊了“犯人”,經過進一步的核查,斷定這是件誣告案,就釋放了他。當時,鎮守官非常惱怒,想告王哲貪贓枉法,眾人也表示懷疑,但王哲很坦然,不去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過了很長時間,捕獲了真正的盜賊,眾人才由衷地感到佩服。
后來,王哲離任以后,百姓都很懷念這位好官,還特意編了首歌謠說:“江西有一哲,六月飛霜雪;天下有十哲,太平無休歇。”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六章·欲翕固張》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三十章·以道佐主》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