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積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原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釋
合抱的大樹是細小的萌芽生長出來的,九層高的高塔是泥土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
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從小到大,一點一點堆積起來的。這一觀點很客觀。正如荀子說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管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如果不能一點一點去努力,是很難有收獲的。每次都做一點,并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最后就會有收獲。
解讀
成功需要積累
《最強大腦》是江蘇衛視集結了很多優秀的腦力高手以及腦神經的專家,推出的國內首檔大型科學類真人秀電視節目。其中有一檔節目考察的是人的記憶力,被考察的人必須要記住臉譜的細節,還有它出現的順序,記臉譜是誰都會做的一件事情,但如果臉譜出現得頻繁快速,很多人就記不住了,但這個節目不僅要求記住還得記住其出現的順序。那么被考察的人在訓練的過程中就要積累自己的經驗,直到記住臉譜為止。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意思就是成功需要積累。在生活中,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小事組成的。因此不能對工作之中的小事敷衍。那些所謂的成功者,他們也每天和我們一樣做著簡單的小事,但他們和我們是有區別的,這區別就在于,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只是簡單的小事。他們覺得小事積累多了就能成就大事。
匡衡是西漢東海人,他出身農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匡衡是一個很喜歡讀書的人,他年輕的時候家里很窮,白天一般給人做工,晚上才會有時間讀書。家里窮的買不起燈,鄰居家的燈光又照不進自己的家里來,匡衡就想了一個辦法,在接近鄰家的墻上鑿了一個洞,鄰家的燈光照進來,他就拿著書本一點一點地讀。
匡衡家買不起太多的書,同鄉有一個富翁,相傳他家有很多藏書,匡衡就去他家做工,他跟富翁說:“我不要工錢,只是您能不能把家中的書借給我?”富翁聽了覺得這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有了讀書的好機會,他就這樣一本一本仔細地讀。后來,讀書多了,他成了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當時的讀書人之中流傳著幾句話說:“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就是說,沒有人能講《詩經》,這個時候匡衡恰好來了,就給大家解說了《詩經》,大家都開心地笑了。這可以看出匡衡在當時很有聲譽,也有很多人在當時都拜他為師。
很多人都想一夜成名,其實這是需要機緣的,這種機緣也是一般人碰不到的。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想成就大事,就不要忽視對小事的積累。就像匡衡一樣,一本一本地讀書,積累的多了,自己也就成為了一個學者。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從底層做起并不是浪費時間,也不會讓我們丟人,而是讓我們積累經驗。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點一點積累的,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穩健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直至成為一個卓越的人才。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淵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這句話的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為圣賢。也就是說不管舜有多偉大,他也是從一個平凡的人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因此只要我們循環漸進地學習,就會取得成功。
宋朝有一個人叫陳正之,這個人先天智力發育不良,讓他看上去傻頭傻腦的。有一天,老師教給大家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同學們跟快就學會了,而陳正之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記住幾十個字。別人如果記幾十個字就能很清楚的記住,而陳正之不一樣,他記得字多了,就會張冠李戴。那些內容短的文章,別的同學讀幾遍就會記住,而陳正之讀了幾十遍、幾百遍背得還是結結巴巴的。他也因此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嘲笑,私下里大家都叫他“陳傻子”。
盡管這樣陳正之沒有灰心,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愚笨,他就想了一個“以勤補拙”的辦法。在學習的時候,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遍,甚至更多;別人用一個時辰讀書,他就用好幾個時辰讀書。他一字一句地讀,天天都是這樣,從沒有間斷過。
有一年,他跟著老師讀易經,他就一段一段地讀,每讀完一章他就又把整篇文章串起來讀,就這樣一直讀,直到自己能背下來為止。從那以后,老師跟同學再也不輕視他了,而是對他刮目相看。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陳正之堅持讀書,鍥而不舍,學問與日俱增,后來成為了一位著名的博學之士,人們都尊產他為“陳學者”。
一個人要對自己有信心,還要有堅持學習的恒心,陳正之雖然笨,但是他比別人努力,所以他能到達別人達不到的高度。如果一個人遇到一些困難就退縮、害怕了,那這個人會一事無成。“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上沒有任何的難事能難倒努力的人。一個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方向,不僅如此,還要為其努力奮斗,也許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的挫折,但只要你付出努力,就算愚笨,也會有所成。
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他認為學生是可以超越老師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他還覺得學習能讓一個人的德行更完美:君子博學而曰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他還認為一個人善于積累,有恒心,才能成為一個人才: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所以說,只要循序漸進地學習,就算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成為圣人。
道德經鑒賞哲思
圣賢的境界雖然很高,但是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走,人人都可以達到的。但你如果對自己沒有什么定位,只安于現狀,那你永遠成不了一個優秀的人。
上一篇:《道德經·道法自然,按規律順勢而為》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難得糊涂,當糊涂時且糊涂》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