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耳的往往是忠言
原典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譯釋
圣人之所以會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們從來不自大,這樣反而成就了他們的偉大。
一個完美的領導者,是不會聽不進別人的忠告的,他會謙虛好學,善于學習和傾聽,接納別人的意見,最后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生活中的領導者應該多向老子學習管理。員工一般都對自己的領導抱有希望,他們希望領導能廣開言路,傾聽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有一些員工很愛說一些花言巧語拍馬屁,這就要好好識別這些員工了。
解讀
識別那些拍馬屁的員工
俗話說,順著好吃,橫著難咽。不管什么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因此生活中就多了很多善于說好話的人。如果一個人說好話是為了大眾的利益,使工作順利地展開,這讓人可以接受,但是有很多人說話,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領導者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老子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個意思就是圣人從不自大,他們對自己都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就算有人拍他們馬屁,他們也能鎮定自若不自大。
那么拍馬屁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古代蒙古人牽馬和他人相遇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然后說:“好馬,好馬。”以此表達友好熱情,和諂媚沒有多大的關系,這個習慣一直延傳下來。而有一些人為了討好別人,不管別人馬好壞,就拍著馬說:“好馬。”就這樣拍馬屁成了阿諛奉承的代名詞。
齊桓公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晚年生活很腐敗,主要原因就是他對小人過于寵信。當時他寵信的人有易牙、豎刁和開方這三個人。有一次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嘗一下人肉的味道,他就把自己的兒子殺了,讓齊桓公吃自己兒子的肉;豎刁為了親近齊桓公,他把自己閹割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宦官;開方為了得到齊桓公的寵信,在齊桓公身邊15年,這15年他沒有看望一次自己的母親。管仲這個時候對他們三個人很反感,他也曾經多次跟齊桓公說:“像他們這樣,為了拍馬屁殺死自己的兒子、閹割自己、背棄自己的父母的惡人是靠不住的。”當時的齊桓公哪里聽得下去。之后,齊桓公生病了,這三個人的本來面目也就露出來了,他們封閉宮門,對病重的齊桓公不理不睬,最終齊桓公被餓死了。
齊桓公之所以有這么悲慘的結局,就是因為他任用那些愛拍馬屁不做實事的人。齊桓公的事情也說明了,遇到事情不要被別人的花言巧語蒙蔽,這樣容易擾亂自己的視線,讓自己失去判斷力,以至于做出錯誤的判斷。
安徒生童話里《皇帝新裝》里的騙子,就是利用了那些大臣們愛拍馬屁的心理,讓皇帝成為了人們的笑柄。這個故事是從騙開始的,也從騙結束,童年的時候都覺得這個故事荒誕滑稽。隨著閱歷的增加,慢慢地懂得了其中的寓意。安徒生說:“最奇異的童話是從真實生活里產生出來的。”這句話很正確。
在企業之中管理者怎么應對那些拍馬屁的人呢?對于那些沒有能力,只會拍馬屁的人,管理者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其打包走人;對于那些能力一般的員工,最好給他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改掉這個毛病;對于那些能力很強的人,這就要謹慎處理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有大麻煩。
那些聽到“馬屁”的管理者們,不要太把自己當成神,人總會犯錯誤的,拒絕改正錯誤,只一味地聽好話,難免會丟人現眼。孔子曰:上士殺人用筆端,中士殺人用語言,下士殺人用石盤。“馬屁”也不是隨便就拍的,如果拍的不對,對人的殺傷力比刀槍棍棒更厲害、長遠。
道德經鑒賞哲思
管理者不一定能完全杜絕這種糖衣炮彈的存在,對于糖衣炮彈有一種很好的手段,就是把糖吃了,炮彈打回去。也就是說對于好話就只是聽聽,不放在心里,該怎么管理員工還是怎么管。這樣時間長了,那些拍馬屁的人覺得沒意思,自然無趣而歸。
上一篇:《道德經·適才適用:圣人懂得正確地用人用物》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道法自然,按規律順勢而為》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