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總論·質性·文辭法度
唐人詩偏工靡麗,雖李太白亦十句九句言婦人。其后,王建、元稹、韓偓之徒皆然。如裴說者.蓋未嘗以詩名,至作《寄邊衣》詩,則美麗可喜。蓋當時詞章習尚如此,故人人能道此等語也。(費袞 《梁溪漫志》)
唐人最工于詩,苦心疲神以索之,句愈新巧,去古愈邈。(袁燮 《絜齋集》 卷八 《題魏丞相詩》)
木叔不喜唐詩,謂其格卑而氣弱。近歲唐詩方盛行,聞者皆以為疑。夫爭妍斗巧,極外物之變態,唐人所長也; 反求于內,不足以定其志之所止,唐人所短也。木叔之評,其可忽諸? (葉適《水心文集》卷一二 《王木叔詩序》)
葉水心志徐山民墓云:“山民有詩數百,琢思尤奇,皆橫絕欻起,冰懸雪跨,使讀者變踔憀慄,肯首吟嘆不自已。然無異語,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爾。蓋魏晉名家,多發興高遠之言,少驗物切近之實。及沈約、謝眺永明體出,士爭效之,初猶其艱.或僅得一偶句,便已名世矣。夫束字十余,五色彰施,而律呂相應,豈易工哉? 善為是者,取成于心,寄妍于物,融會一法,含受萬象,狶苓桔梗,時而為帝,無不按節赴之,君尊臣卑,賓順主穆,如丸投區、矢破的,此唐人之精也。然厭之者謂其纖碎而害道,淫肆而亂雅,至于庭設九奏,廣袖大舞,而反以浮響疑宮商,布縷謬組繡,則失其所以為詩矣。然則發今人未悟之機,回百年已廢之學,使后之言唐詩者自君始,不亦詞人墨卿之一快也。”今按水心所謂“驗物切近”四字,於唐詩無遺論矣。然與嚴滄浪之說相反,故錄於此,與詩流商略之。(黃升《玉林詩話》)
言詩本于唐,非固于唐也。自河梁之后,詩之變至于唐而止也。于一家之中則有詩法,于一詩之中則有句法,于一句之中則有字法。謫仙號為雄拔,而法度最為森嚴,況余者乎?(吳澄 《吳文正集》 卷一九 《唐詩三體家法序》)
學詩當以唐人為宗。而其法寓諸律,心神節制,字數經緯,小能使大,大能使小,遠能使近,近能使遠,下抗高抑,變化無窮,龍合成章,斤運成風,謂之微妙玄通,何可以匆匆求之乎? (揭傒斯《詩宗正法眼藏》)
唐詩工詞,宋詩談理,雖代有作者,而漢魏之風蔑如也。(何景明 《何大復先生全集》卷三四 《漢魏詩集序》)
晉魏以降,古詩變為近體,作者莫盛于唐。然已恨其拘聲律、工對偶,窮年卒歲為江山草木云煙魚鳥粉飾文貌,蓋亦無補于世焉。若李、杜者,雄峙其間,號稱“大家”,然語其至,則未也。(陳獻章《白沙集》卷一 《夕惕齋詩集后序》)
唐人詩三百余家,大抵賦多而比興少,句多而意少,其杰出者陳子昂、李太白、杜子美、韓昌黎四家耳。并唐三百余家之意,不如陳、李、杜、韓四家; 并陳、李、杜、韓四家之意,又不如晉阮籍《詠懷》詩、漢古詩之數十首。(桑悅《思玄集》 卷九 《又跋唐詩品匯》)
《古詩十九首》平平道出,且無用工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略不作意。如“客從遠方來,寄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是也。及登甲科,學說官話,便作腔子,昂然非復在家之時,若陳思王“游魚潛綠水,翔鳥薄天飛。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是也。此作平仄妥貼,聲調鏗鏘,誦之不免腔子出焉。魏晉詩家常話與官話相半,迨齊梁開口俱是官話。官話使力,家常話省力; 官話勉然,家常話自然。夫學古不及,則流于淺俗矣。今之工于近體者,唯恐官話不專,腔子不大,此所以泥乎盛唐,率不能超越魏晉而追兩漢也。嗟夫! (謝榛 《四溟詩話》 卷三)
自無學者謂唐詩籠統,不知唐詩最刻劃。曾讀唐人試詩否? 當光化戊午年,長安省試,其題是“春草碧色”,時中式進士為殷文珪、王叡等,皆用題“春”字作韻。其詩有“嫩葉舒煙際,輕陰接水濱。金塘明夕照,輦路惹芳塵”諸句。鄭子真見之,以為未盡其義,因別作一詩,中有“窗紗橫映砌,袍袖半遮茵。天借新晴色,云饒落日春。嵐光垂處合,眉黛看時顰。”何刻劃也! 近學宋詩者,皆以唐詩為籠統,不若宋人寫情事暢快,真不可解。(毛奇齡《西河詩話》卷六)
唐詩尚風華,故多浮而不實; 宋詩貴尖刻,未免顯而近粗。(曾燦 《過日集凡例》)
有唐三百余年,才人杰士馳驟于聲律之學,體裁風格與時盛衰,其間正變雜出莫不有法。(高士奇 《唐三體詩序》)
作詩之道有三: 曰寄趣,曰體裁,曰脫化。……夫碧海鯨魚,自別于蘭苕翡翠,此古人之體裁也; 唐人應制之作,皆合于西方圣教,此古人之寄趣也,少陵詩人宗匠,從“熟精《文選》理“中來,此古人之脫化也。(徐增《而庵詩話》)
詩猶兵也,無法而有法,有法而無法,微矣。《三百篇》,閭巷歌謠,太史采之,夫子刪之,似無所謂法者,神明變化,自合風云,如黃篇、太公遺書,孤虛背攻,鬼神莫測。漢魏古詩,則孫、吳之奇正相生,不可端倪,雖有若無。自唐人穩順聲律,為五、七言近體,而法密可學。句有偶,字有眼,篇有起結,有情有景,有四句一解,或二三五六七句一解者,此兵家之布伍行陣,其法井然。若夫情與景會,景與情融,言出意表,意在音外,此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法安在? 然則,詩不難,法難; 有法難,無法更難。……聊就古人已成之詩,論古人已成之法,故曰“成法”。(屈復 《唐詩成法序》)
上一篇:唐詩·典籍論·總集·文苑英華
下一篇:唐詩·各體論·樂府·新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