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欲是禍根:禍莫大于不知足
原典
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第十二章》
譯釋
圣人只求吃飽肚子,不追求過多的感官刺激,因此他們能拋棄外在的追逐來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像老子這樣的智者,能把人和社會看得很透徹,他對人生的態度不過于激進。他知道人的微妙和社會的復雜,煩惱都是因為事情而起,好事并不是那樣的單純。其實人世間那些事物都是虛幻的,過于追求那些物欲會給自己帶來禍患。
解讀
人生不只有加法,還要多做減法
人會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去努力,只要人去努力了就會有所得。如果一個人有過多的貪欲,想要的過多,那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恐怕也得不到了,就算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得到,以后就要招致禍害。
老子認為,圣人沒有過多的貪欲。古人也曾經說:“畫地為牢”,表示懲戒,現在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畫地為牢,鎖著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人總是把內心囚禁起來,為了愛情、金錢、權勢等,不知不覺中自己的快樂不知道何時消失了。其實在生活中,放下貪欲才會獲得自由和快樂。貪欲是人生中的加法,而減少欲望是減法,人生之中不只有加法重要,減法也很重要,在自己有空閑時間的時候不妨為人生多做一些減法,少做一些加法,這樣的生活的人才會獲得心靈的寧靜。
郁離子居住在山上,夜間有一只野貓來偷他家的雞,于是他就起來追趕,但沒有趕上。
第二天,仆人在野貓出沒的地方放上了捕獸的工具,并用一只雞做誘餌。貓在當天晚上看到了雞,想都沒有想就撲了過去。仆人就用繩索抓住了貓。雖然野貓的身子被繩索抓住了,但嘴和爪子都抓著雞不放。仆人一邊打它,一邊奪雞,野貓怎么也不把雞放開。
郁離子看到了這一幕,就嘆了口氣說:“那些為了錢財利祿而死的人,大概就像這只野貓吧。”
人都有欲望,但過多的欲望只會把自己帶向死亡。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舍本追逐,貪小失大,不然后果很可悲。
在我們的人生中,總是習慣性地做著很多加法,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想要的越來越多,于是就給自己很大的負擔。就這樣生活著,忘記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也不知道什么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了。
對于那些簡單和快樂的人說,人的心態在于進退得當。因為生活一方面給予我們饋贈,另一方面又讓我們把這些東西舍棄。我們在失去了一種東西的時候,必然會在其他地方有收獲。最主要的是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好人生的加減法。要舍得放棄,有時候放棄也是另一種獲得。
一位學僧在吃過飯之后沒有事情可做,就在禪院里的石桌上畫起畫來。畫中有龍也有虎,龍從云端盤旋而下,老虎看到了龍就想撲過去。但是這位學僧覺得自己畫得不好,就修改來修改去,但是不管怎么修改他都覺得動感不足。這個時候禪師剛好從外面回來了,看到自己的學生拿著筆愁眉不展,還有很多其他弟子在旁邊指指點點,于是好奇地走上去觀看。這時這位學僧看到禪師來了,就讓禪師做點評。
禪師看過之后說:“龍和虎的外形很好,但是這畫看不出他們的秉性。你要知道龍在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總是頭往后縮;老虎向前撲的時候,頭必然的會低下來。龍的頭向后的彎曲度越大,沖擊的就越快;虎頭離地面越近,就跳得越高。”學僧聽后說:“老師您真是慧眼獨具,我把龍頭畫得太靠前了,老虎的頭畫的太高了,怪不得總覺得不對。”禪師說:“為人處世也是這個禪理。不貪心懂退縮,才會沖得更快,謙虛才會爬得更高。”另一個學僧問:“老師,不貪心懂退縮的人怎么可能會向前?謙虛的人為什么會爬得高?”禪師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學僧們聽了之后,都點頭,似有所悟。
禪師用插秧告訴弟子,人不能有太多的貪欲,這樣的人才是智者,而弟子畫的老虎不退縮,這就讓老虎看上去不對勁。那些圣人就像禪師所說的老虎一樣,沒有不急著前進,反而會得到更多。
人的生命中有兩個輪子:一個是加,一個是在減。兩個輪子都在轉,才能運行,也就是加法減法并用,生命之旅才會風光無限。人生在打拼階段的時候都在不斷地做加法,到了一定程度,才會做減法。加法是一種成長,做減法是一種成熟。人之所以喜歡做加法,是因為想被人認可,做加法的時候就好像世界都在自己腳下。
做減法的人是有智慧的,他懂得適時地放下一些東西,輕裝而行,這樣才能走得更快。懂得做減法才會成就自己的事業。
很多人都知道,只有付出才會有回報,人要學會多做減法,這樣才會收獲更多。很多時候人總是用加法計算著自己會得到多少,很少有人去看自己做了多少。在生活中埋怨別人給予的少的時候,先要想想自己付出了多少,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沒有幫他們解決。別人不幸的時候,你是否溫暖了他們。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很多人說自己好像被壓得喘不過氣來,這個時候就需要減法了,你要明白自己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哪些事情是不用去做的。懂得利用好減法,才會讓自己輕裝上陣,走得更快更遠。有一些人,想得到的太多,讓自己活在欲念之中,徒增煩惱,這個時候就要用減法來明白,哪些東西是必要的,哪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東西是沒有必要的。放下那些沉重的東西,不過分計較太多的得失,這樣我們才會生活的更快樂。
畢淑敏說:豐收的季節,不要總想可能的災年,因為你還有一個冬天去想這件事情。這是說在人高興的時候,不要總是杞人憂天,你應該放下那些消極的思想,積極地生活。用減法去掉自己那些不切實際的擔心,把握好現在,簡單地生活,這樣才會更幸福快樂。
道德經鑒賞哲思
人生應多做減法,而不是加法,與其為了世間名利爭奪,不如選擇快樂地做自己,那些名利不過是虛無的。我們生下來沒有帶著這些東西,死去的時候更不能帶著它們。
上一篇:《道德經·自尊自愛,方可受他人之尊重與愛戴》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貴賤相對,不自卑,不自負》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