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師竹、張馥亭自麻城來訪,欣然有作·陳沆
快雪天易晴,蕭然獨成醉。
梅間一雀噪,雙雙故人至。
知我相念深,感君遠來意。
前夜江上風,舟來亦不易。
相逢且為歡,誰問別后事。
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
此詩作于嘉慶二十年(1815),后四年,作者登科為進士,授翰林院修撰。項師竹、張馥亭系作者好友,生平未詳。麻城,今屬湖北,位作者故鄉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北。此詩抒發了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乍看無甚驚人之句,卻若雪中寒梅,清麗雅淡,味純韻厚。龔自珍評曰:“誦之盎然而和,其和在神。”魏源評曰:“子美(杜甫)《夢太白》詩意,蘇州(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詩格。”此詩確可稱為陳沆詩作中的名篇。
首句“快雪”,是指驟降的大雪。大雪飄然而降,驟然而止,雪后放晴。詩人獨居山野雪村,“蕭然”獨酌,雖有晴光照耀下的雪景可悅目,仍不免感到清靜孤寂,故漫飲成醉。“快雪”“易晴”,更反托出詩人“蕭然獨成醉”的心緒。詩人正沉浸在這種冷落靜寂氛圍中時,忽聞院中斗雪而放的寒梅枝間,有一雀歡噪之聲,打破了清靜冷寂的氣氛,同時也給詩人報告“故人至”的喜訊。古時俗稱,鵲雀歡叫,當有喜臨門?!段骶╇s記》:“乾鵲噪而行人至。”杜甫《羌村》:“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如今“一雀”歡噪,卻引來兩位友人相訪,豈非意外之喜?詩人以雪晴、梅雀等形象入詩造境,亦在喻示來訪友人的高雅脫俗與相互友情的高潔至誠。前四句分別寫蕭然盼友與聞雀迎友,接著四句寫相見時的奉迎友人,歡敘友情,是全詩旨趣的重點表現所在。“知我相念深,感君遠來意。”“知我”,是從對方說,彼此是知己之交,心心相印,友人遠念及己,是念及詩人孤寂無聊,思友極切。“感君”,是從己方說,友人如此相知于我,不避道遠,披風戴雪,登舟來訪,來意可感,故令詩人感念至極。此二語極平直,卻于平直處見雙方思念之真切,于淡淺中見友情之深厚。但詩人對來訪友人的感念之情,尤嫌言之未盡,循著“遠來意”的詩意,進一層對友人來訪的雅舉,作具體的渲染和充實:“前夜江上風,舟來亦不易。”從感念友人來訪之不易,婉曲地寫出友人待己的至誠之情。友人是登舟遠來,是連夜披風冒雪、過江來訪的,可見友人訪我之“來意”,是如此的一片至誠,純出知己友情。全詩寫友情深厚,于此二語,最顯旨趣。其語極淡,極富自然本色,而又頗顯韻味。賀長齡評曰:“‘前夜’二句,極淺語卻有真味。”陳衍評曰:“‘前夜’十字,可抵‘攜手上河梁’二語,然后知雪夜訪戴之非有十分交情也。”賀、陳二評,同在指出此二語雖淺明而自然,能于細微真情處傳神地寫出雙方友情之深厚與相念之急切,可證晉人王子猷雪夜駕舟去剡溪訪友人戴安道(事見《世說新語》),豈不是出于至誠,(王到戴門前后返),二人并非無十分交情??傊?,“知我”以下四句,詩人但就眼前與友人相見相敘的情景下筆已足見雙方友誼之誠,如此,前之闊別之事、相念之狀,盡可舍而不敘,因為這些已于面對友人的奉迎慰酬的敘寫中,含而不露地表現了出來。此法寫來,不僅簡省筆墨,且更傳情動人。而且詩中又寫道:“相逢且為歡,誰問別后事。”相見為歡,何以不問別后種種?蓋因三人都是倜儻不群之士,重在“相逢”,既然眼前能“相逢且為歡”,足以抵償別后思念之苦了,又何必去問各人的“別后事”,反令人掃興呢?而且,就詩意的表達來說,既已寫出相逢有如此之歡快,便反襯出分別有多久、思念又多深,不問亦罷,還是盡情地沉浸在久別重逢的歡樂友情之中為好。故“誰問別后事”句,較之“若問別后事”,更含蓄達意,更具真情與韻味。結末二句,忽以神來突兀之筆,寫“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空山”,狀高遠荒野之山。不實說好友相敘相親如何歡樂熱鬧,卻說他們身處“空山”、在風雪中亦“不知寒”;不直說相敘相親之歡快如何久長以至進入深夜,卻說與星星月亮同睡同醒,共度良宵。這樣寫,避實就虛,移情于物(“空山”、“星月”),將物擬人化,既出景,又出情,從而寫出意境,韻味十足,令人回味不盡。
陳沆此詩,能以尋常字句,“積句成韻,積韻成章”(陳衍《石遺室詩話》),淺淡而有韻味,純以性情、本色取勝。“快雪”、“天晴”、寒梅、噪雀、江風、輕舟、“空山”、“星月”等景色,又點綴詩的字里行間,從而構成了清麗淡潔、深邈幽靜的意境。魏源曾評陳沆詩云:“空山無人,沉思獨往,木葉盡脫,石氣自青,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成連東海,刺舟而去。漁洋山人(指王士禛)能言之,而不能為之也。”若言此詩,亦庶幾乎近之。
上一篇:曉登韜光絕頂·厲鶚
下一篇:游圭峰·胡亦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