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注釋〕 民:人民。馬敘倫說:“此民字當作人”(《老子校詁》)。威:第一個“威”字作“專制”、“威壓”講;第二個“威”字作“禍亂”講。 狎:帛書甲本作“閘”,河上公本作“狹”。奚侗說:“即《說文》‘陜’字,‘隘’也,‘隘’有‘迫’誼。此言治天下者,無陜迫人民之居處,使不得安舒?!备吆嗾f:“按狎借為閘?!墩f文》:‘閘,開閉門也?!耸怯米鰟釉~,即用閘門封閉。無狎其所居,不要封閉人民的住處,使他們自由活動?!瘪R敘倫說:“狎,狹聲同談類,故得相通。押狹二字并借為‘柙’?!墩f文》曰:‘柙,檻也?!蚪铻椤弧墩f文》曰:‘匣,匱也?!?、匣,均有閉距之義?!惫梳?、閘、狹均有逼迫、封閉的意思。 厭:《說文》:“厭,笮也。笮,迫也?!眳捈磯浩戎x,引申為阻塞。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高亨說:“上‘厭’字即上文‘無厭其所生’之厭。下‘厭’字乃六十六章‘天下樂推而不厭’之厭。言夫唯君不厭迫其民,是以民不厭惡其君也。”(《老子正詁》) 見:讀為“現”,作“表現”講。 彼:指自見、自貴。此:指自知、自愛。
〔鑒賞〕 本章是老子的政治觀。老子指出,如社會恐怖、暴政逼壓到民眾忍無可忍,產生橫豎都是死的思想的時候,民眾也就會“不畏威”、“不畏死”,鋌而走險起來反抗,這時社會也就到了無法繼續統治下去的地步。鑒于此,老子認為任何社會統治都沒有必要將民逼上絕路,“狎其所居”,“厭其所生”。進而老子指出,統治者就要具備這種認識,要有一定的愛民措施;而表面上的愛民,實質上反映出的是統治者的自愛。
簡言之,本章之旨是“狎其所居”、“厭其所生”的被統治者向統治者講一種“官逼民反”的道理,即“民不畏威,則大威至”;而統治者則可從“官逼民反”的道理中引出一種不使民反的手段,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唯不厭,是以不厭”。
對于統治者被告知“官逼民反”的道理這點,奚侗解釋道:“此云威即謂可畏之事,如刑罰兵戎之屬,民不畏其所可畏,其故由于不能安居樂業,而禍亂自茲起?!?《老子集解》)
反過來,統治者要維護統治,不使社會禍亂滋起,就得知道“官逼民反”的道理,就不能逼迫得民眾不能安居樂業,就不能壓榨得民眾無法生存。要知道“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爭吵)(《莊子·外物》),那么被逼迫得走投無路的民眾又怎會不起來反抗、尋找生路?
總之,只有使民余裕所居、熙融所生,這社會才會得以持續,得以發展,否則就會禍亂四起。
上一篇:《七十九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七十五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