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圖考》的主要內容,《西藏圖考》導讀
《西藏圖考》是清末黃沛翹編纂的一部專門論述西藏地區歷史、地理、風俗、物產、城池、關塞、古跡、藝文的地理圖籍,是研究邊疆問題的重要著作。
黃沛翹(生卒年不詳),字壽菩,湖南善化(今長沙市)人。他生活在同(治)光(緒)年間,早歲從戎,以平黔有功,擢任觀察,長期居官四川,署成錦道。因感西藏地區地絕險遠,歷代未有專書詳其山川厄塞及社會情況。英人侵占印度后,更覬覦西藏,屢欲染指。加之光緒二年(1876)清廷與英人訂立煙臺條約,附件條款允許英使入藏,于是英人窺藏之心,更加膨脹。黃沛翹久官軍務,留心邊事,認為經營西藏,鞏固藩籬,實為當今要務。于是廣披典籍,博采眾說,規方計里,繪制地圖。又大量搜集土風謠俗,網羅藝文,分類編纂,述而不作,編輯成這部8卷本的 《西藏圖考》。
《西藏圖考》的書名,作者在“例言”中作過說明,他說:“不曰藏識,而曰藏考,其意有二:一遐稽載籍,拾前人之唾余;一粗具規模,為后來之嚆矢。有既考而可憑者,有待考而未定者,蓋西藏未見大部專集,而沛翹又遠在草莽,不獲睹天府圖書,是以谫陋若此。”
本書的內容和編次,先列卷首,不在8卷正文之內。列載各代御制碑文及所諭宸言。然后是黃錫燾、崔廷璋、顧復初、丁士彬4人寫的序言。接下是作者擬寫的例言。例言的內容實際也含有自序的意思,主要談到寫作思想、寫作過程、資料來源、本書命名等方面。正文8卷,各卷內容依次是: 卷1,西藏全圖 (小引、說),沿邊圖 (說),西招原圖 (說),乍丫圖 (說)。卷2.西藏源流考,續審隘篇(內地程站考)。卷3,西藏程站考。卷4,諸路程站附考。卷5,城池、津梁、關隘、塘鋪、山川、公署、寺廟、古跡、土產、匯考、名山大川詳考。卷6,藏事續考。卷7,藝文考上,附奏議。卷8,藝文考下,外夷附考。
本書的價值及現實意義,諸序中多有闡發。黃錫燾“序”中說:“此書于古今沿革,山川險易,道里遠近,條分脈合,了如指掌,若有事于西藏,此為南針。可謂識時務之急者矣。”
本書的資料引據,作者在“例言”作了詳細交待:主要引據《大清一統志》、《寰宇記》、《四夷考》、《新、舊唐書 ·吐蕃傳》、《明史 ·西域烏斯藏傳》、《四川通志·西域志》、果親王 《西藏志》、松筠 《西招圖略》、酈道元《水經注》、齊召南《水道提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盛繩祖《衛藏圖志》、杜昌丁《藏行紀程》、余慶遠 《維西見聞記》、魏源 《圣武記》、《海國圖志》等書。
本書有圖有說,先圖后說,圖說結合。西藏全圖、沿邊圖、西招原圖、乍丫圖等,均刊于卷1。圖用計里畫方繪成,毛筆勾繪,不甚準確。西招圖則有類線條勾勒的山水畫。編輯工作始于同治乙酉(1885),次年成書,在友人李華廷捐資下,于光緒十二年(1886)刊行。由于引據豐富,內容充實,雖述而不作,作者且未目驗,但仍有重要價值,被推為有關西藏諸書中之最佳者。
上一篇:《西游記》的主要內容,《西游記》導讀
下一篇:《言盡意論》的主要內容,《言盡意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