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注釋】
選自《左傳·閔公元年》。
慶父:春秋時魯莊公的庶兄。
難:禍亂。
未已:不止。
【賞析】
魯莊公去世后,大夫季友奉太子子般即位,住在黨氏家中。魯莊公的庶兄、公子慶父派人在黨家殺死子般。季友被迫逃到陳國。魯國立閔公為國君。
閔公元年八月,閔公與齊桓公結盟,希望齊桓公幫助季友回國。齊桓公答應了。冬天,齊國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慰問。仲孫湫回國后對齊桓公說: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意思是:不除掉公子慶父,魯國的禍亂就不能終止。
慶父為人專橫,有野心,想奪取國君之位。閔公是哀姜妹妹的兒子,所以魯人立他為君。慶父與哀姜私通,哀姜因此想立慶父為君。
閔公二年,慶父派人殺死閔公后,逃亡到莒國。哀姜參與了殺害閔公,逃到邾國。
魯國用財物向莒國求取慶父,莒國派人把他送回魯國。途中,慶父請求赦免不成,自縊而死。齊國人從邾國索走哀姜,將其殺死。
從此以后,“慶父”成了制造內亂的代名詞。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由此演變而來。通常指罪魁禍首不除掉,內亂就不會平息。
上一篇: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