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于有功,刑必斷于有罪。
【注釋】
選自《戰國策·秦策三》。
庸主:平庸的君主。
明主:英明的君主。
斷:裁斷。
【賞析】
范雎是魏國人,他通過接待人員王稽的安排,來到秦國,給秦昭王寫了一封自薦信,說:“英明的國君對有功勞的人不得不給予獎賞,對有能力的人不得不安排做官;功勞大的人給的俸祿多,功勞多的人封的爵位高;能力強的人任的官職大。因此,沒有能力的人就不敢隨便任職,真正有能力的人,也不會埋沒他的才能。”又引諺語說:
“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于有功,刑必斷于有罪。”
意思是:昏庸的君主獎賞自己喜愛的人,處罰他所厭惡的人;英明的君主就不是這樣,獎賞一定要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給有罪的人。
范雎胸懷大才,渴望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一展身手,又擔心自己無尺寸之功,得不到秦昭王的重用。便在信中出謀劃策,想以此作為進身之階。他提出,要達到政治清明,就要獎功罰罪,賞罰有據。并特別引諺語說:昏庸的君主獎賞自己喜愛的人,處罰他所厭惡的人;英明的君主就不是這樣,獎賞一定要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給有罪的人。
很顯然,他希望秦昭王就是英明的君主,會因為自己的謀劃而給予獎賞,從此受到重用。
秦昭王果然慧眼識英才,不拘一格,破格重用范雎。并仿效齊桓公尊稱管仲為“仲父”一樣,尊稱范雎為“叔父”。范雎也不失眾望,輔佐秦昭王,鞏固秦國的政治基礎,使秦國繼續沿著強國的道路快步前行,成為各諸侯國最害怕的競爭對手。
上一篇: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百人輿瓢而趨,不如一人持而走疾。|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