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注釋】
選自《左傳·成公九年》。
恃:依仗。
陋:簡陋,偏僻。
備豫:防備。備,防備。
不虞:意外之事。
【賞析】
魯成公九年冬十一月,楚軍從陳國出發(fā)攻打莒國,包圍了渠丘。渠丘城墻破敗,防備空虛,守城軍士一觸即潰,紛紛逃往莒城。楚軍又包圍莒城。莒城的城墻也破敗不堪,很快就被攻破了。莒國潰散,君臣亡命。后來,人們總結這場戰(zhàn)爭失敗的教訓,說:
“恃陋而不備,罪之大者也;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
意思是:憑仗地處偏僻而不加防備,這是罪中的大罪。防備意外之事,這是善中的大善。
莒國地處偏僻,遠離諸侯爭斗中心,自以為安全,戒備松懈,結果在十二天之間,就被楚軍連續(xù)攻下三個城池。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以君子認為,任何事情,都不可不預做準備,以防不測,不能存絲毫僥幸心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自古以來就是至理名言,為眾多仁人志士高度重視。《周易·既濟》說:“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墨子·七患》說:“心無備慮,不可以應卒。”《管子·霸言》說:“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后漢書·馮衍傳》說:“備不豫具,難以應卒。”唐代吳兢《貞觀政要·納諫》引魏徵語說:“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宋代蘇軾《乞降度牒修定州營房狀》說:“居安慮危,有國之常備。事不素講,難以應猝。”……這些都在在強調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上一篇: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欲加之罪,其無辭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