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注釋】
選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下十八》。
慮:考慮,謀劃。
失:失誤。
愚人:智力差、知識(shí)少的人。古代統(tǒng)治者多視民眾為“愚人”。
得:正確。
【賞析】
齊國大夫晏子(嬰)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晏子曾向齊景公論述“和”“同”的差別。他說,“和”是相異的事物合而相濟(jì),“同”是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若以水濟(jì)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在講清了“和”“同”的區(qū)別后,他勸景公去“同”取“和”,聽取不同意見。晏子說:
“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意思說:再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仍然有一著失誤;再愚魯?shù)娜丝紤]一千次,總有一著是正確的。
晏子認(rèn)為,任何個(gè)人的思慮、謀劃,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聰明人會(huì)出現(xiàn)失誤,而愚笨的人也有正確的時(shí)候,因此,聰明人不應(yīng)自視過高、師心自用,而應(yīng)虛己待人,聽取不同的意見。正確的就采納,不恰當(dāng)?shù)木陀米鲄⒖肌?鬃釉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彩强吹絼e人有長處,自己必有不及人處,所以提倡能者為師,虛己待人,以人之長,補(bǔ)己之短,這樣才能盡量避免疏漏和失誤。
上一篇: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禮記》|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