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注釋】
選自《論語·子路》第六章。
令:下命令。
行:推行教化。
【賞析】
孔子談論統治者的為政之道,強調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意思是:自身端正,不下命令也能施行;自身不正,下了命令也不能施行。
孔子指出,統治者在倫理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因素,因此,他們應該主要依靠道德楷模的作用來引導百姓,而不是靠權勢地位來壓服百姓。
孔子反對用嚴刑峻法,尤其殺人的辦法來打擊罪惡、威嚇百姓,迫使他們服從統治者的意圖。他勸導季氏:“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焉。”即是說,統治者為善,百姓就善,而百姓的“不善”,則是由統治者的不善造成的。
孔子認為,統治者在道德上以身作則,其教化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具有權勢和暴力所沒有的說服力和感化力。所以,它的影響力像風吹草低那樣,成效直接而明顯。
統治者在道德上的教化示范作用,還要求當政者能主動承擔治國失措的責任。孔子贊賞商湯“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勇氣,推崇周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品行,就是其“其身正,不令而行”政治理念的另一種反映形式。
后世帝王受孔子道德教化理念的影響,常有“罪己詔”的做法。一代明君唐太宗吸取隋煬帝失敗的教訓,虛懷納諫,敢于承擔政事舉措不當的責任,有錯能改,才最終形成了大唐帝國繁榮昌盛、國富民強的局面。
上一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