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白玉不毀,孰為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
【注釋】
選自《莊子·馬蹄》。
毀:破玉雕琢。
孰:哪能。
珪璋:貴重的玉器。
道德:自然之道。
廢:失去。
安取:哪里用得著。
【賞析】
莊子反對用仁義禮智等人為的東西來禁錮人的思想,他說:
“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strong>
意思是:白色的玉石不毀壞,用什么造出珪璋?人的本性道德不廢棄,哪里用得著仁義?這是反問句式。它正面的含義是,毀壞了純樸的玉石而造出了珪璋,廢棄了人的本性道德而造出了仁義。
莊子認(rèn)為,織出布來穿衣,耕種出糧食來吃飯,這是百姓正常的共同的天性。人的天性保存最好的時代是人與禽獸混雜在一起居住,與萬物混同不分種類,那時沒有什么君子、小人的區(qū)別。人人都不用智謀心機(jī),德性就不會丟失。大家都無私欲,就叫做純樸。純樸就能保持住天性。
然而圣人出來后,推行仁愛大義,超越人的本性制定禮樂,天下人才開始有了分別。這種人為的東西,毀棄人的本性道德,造出仁義,是一種罪過。猶如損壞純樸的玉石、造出玉器珪璋是工匠的罪過一樣。
莊子在自然的無形與有形中,推重?zé)o形,在無限與有限中,推重?zé)o限,在無為與有為中,推重?zé)o為。因此對一切有限有形的美音、美色、美譽(yù)、美辨、美言都加以否定。認(rèn)為一切人為的東西,包括仁義、道德、藝術(shù)都是對自然天性的一種破壞和文飾,是有害的。提倡仁義,就會帶給人道德上的毒害。因此,莊子倡導(dǎo)人們追求天性,追求人性的解放,返樸歸真,回歸自然,達(dá)到與大道的統(tǒng)一。
今天,給予“白玉不毀,孰為珪璋”的理解與“玉不琢,不成器”相近,即一塊純樸的白玉,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成為更有價值的玉器。
上一篇: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dāng)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