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注釋】
選自《論語·憲問》。
怨:怨恨。
尤:責備。
下學:即學下,學的是平常的知識。
上達:即達上,通達于仁義。
【賞析】
在《論語·憲問》一章里,孔子與弟子談論一個人不為別人了解時應有的態度。他對弟子:“沒有人了解我啊!”弟子子貢問道:“為什么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回答說: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是:不埋怨上天,不責備他人,我學習知識而通達天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
孔子認為,當一個人不為別人所了解時,不能從他人身上找原因,而主張從自身方面找原因,歸納起來就是重于責己,努力“修己”。孔子采取的是一種自我約束、自我要求的態度,其目的,就是通過自身修養,使人性得到全面發展,從而塑造一種更理想的人格。
“不怨天,不尤人”就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它體現出理想人格寬厚的一面:不怨恨他人。正因為不怨恨他人,才能理解人,愛人,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
因此,孔子特別贊賞“修己以安百姓”的人。既然孔子將“修己”與“安百姓”聯系在一起,說明孔子的“修己”不單是個人行為,也不單是一項內省的精神活動,而是要同完善社會、造福人民相結合的,這就充分體現了“修己”的外在目的和社會動力,自然地,孔子也賦予了理想人格相應的社會責任。歷朝歷代社會,一批又一批儒家知識分子,刻苦“修己”,努力為國為人民做好事,涌現出了不少批杰出的代表人物。
成語“怨天尤人”即由此演變而來,指人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怨天命,怪別人。這與孔子所持的態度截然相反。
上一篇: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